站上30万亿元!2023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中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
拥有9座GDP万亿城市,数量位居全国前列;高铁里程突破7000公里,陆域所有地级市都有动车通达;集聚全国约30%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看长三角,也是看发展全局。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牢记党中央嘱托,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新”潮澎湃,奏响“春之曲”。
实力更“强”:不到4%面积创造全国24%GDP
踏上新征程,必须全力以赴打好高质量发展这场硬仗。包括常州在内,长三角三省一市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级台阶,不断向上突围、向新蝶变。
——看总量。2023年,上海GDP达4.72万亿元,江苏GDP达12.82万亿元,浙江GDP达8.26万亿元,安徽GDP达4.71万亿元,区域经济总量突破30万亿元大关。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张学良分析认为,2023年长三角经济总量已与德国、日本相当,人均GDP超过1.8万美元,世界级城市群地位进一步提升。
——看结构。最近五年来,长三角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的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
——看速度。围绕今年经济工作,长三角多地提出“奋力一跳”的新目标,高质量发展力争走在前列。
合肥是安徽首个GDP突破万亿元的城市。2024年,合肥提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围绕这个目标,很多工作都有明确要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万户、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20万辆……加速奔跑成为长三角多个城市的共同“姿势”。
动力更“新”:加快建设长三角科创共同体
“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引着长三角做实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办公室的数据显示,包括上海光源等在内,长三角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计28个。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6.20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
用制度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今年一季度,上海复宏汉霖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携手华东理工大学、江苏百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联合攻关计划“抗体药物的国产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这项合作,源自长三角的“揭榜挂帅”机制。如今,三省一市累计发布“企业出题”的48项重点揭榜任务,全国揭榜单位数量超过380家,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统计显示,2023年长三角有28个科技创新联合攻关项目加快实施,成为跨区域协同创新的有力抓手。
磁力更“足”:从中国的长三角到世界的长三角
内畅外联、通江达海。生机勃勃的长三角,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热土,也是改革开放的高地。
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到三省一市共同打造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从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到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长三角印记。
安全有序的数据跨境流动,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内容。按照“从企业到行业、从案例到清单、从正面到负面”的原则,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加快编制涉及跨境的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目前,已基本编制完成智能网联汽车车辆远程诊断、跨国公司集团管理等20个场景的数据跨境流动分级分类清单目录,完成论证后将对外发布。
数据印证开放活力:今年1月份安徽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2家,同比增长75%;截至今年1月底,上海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962家,始终是外商投资首选地之一……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五年多以来,区域发展显示“攥指成拳”的合力,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将不断谱写新篇章。
据新华社上海4月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