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3日
第06版:06

养殖“牵手”种植 盐碱地绿色增产

水肥还田

查看苗情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唤醒”盐碱地,释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良种繁育、生猪养殖为主营业务的海兴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把目光瞄向了种养结合。通过养殖“牵手”种植,不仅实现了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还构建起“养殖—水肥—生态农业”的绿色循环模式,让周边的瘠薄土地,变成了金灿灿的丰收田——

资源化利用 “营养快线”让盐碱地水足肥饱

海兴县孔庄子村的农田中,一条管道横“卧”田中,水雾自管中喷出,如细雨般洒下,滋润麦田。

“趁着天儿好,给农户的麦田补充水肥,为麦苗生长提供充足营养动力。”牧原公司环保后勤部经理刘翠东说,地里正喷施的,是牧原公司处理养殖粪污后产生的水肥。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牧原公司在一分场及二分场周边的6404亩土地里,铺设了77.42万米支农管网,发展了“养殖—水肥—生态农业”的种养结合模式。每年,在小麦施用底肥、追肥及返青水、拔节水等关键管理节点,公司都会无偿为周边农户提供水肥还田服务。

管道如“营养快线”,将水肥直送田间,让小麦生长不再看天吃饭。除了为这片盐碱地带来灌溉的便利,还是改良盐碱土壤的好帮手。

“牧原水肥是高氮、中钾、低磷的液体肥料,还含有一些有机质。合理的水肥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牧原公司京津冀区域省级农艺师赵利燕介绍道。

近几年,牧原公司的农技部门对常年还田地块以及管网辐射范围内从未使用过牧原水肥的地方进行了数据追踪比对。结果显示,未还田地块的土壤PH值达8.8,还田地块为8,碱性降低;未还田地块中每千克土壤含有15.7克有机质,而还田地块可达20.9克。小麦可吸收利用的氮肥,未还田地块每千克土壤中只有0.72克,还田地块可达1.04克;磷元素也差别显著,未还田地块中每千克土壤含有26.9毫克,还田地块则有94.8毫克;钾元素差得更多,未还田地块是187毫克/千克,还田地块能达到433毫克/千克。

赵利燕说,除了施入水肥,农户还会施用磷肥和钾肥,再加上小麦对氮的需求高,对磷、钾的需求较低,所以土壤中的磷、钾元素改善会多一些。

水肥还田后,增多的养分,成了农作物生长的动力。

“经过对比,浇过水肥的地块可以多出苗,每株麦苗也可多分蘖,这就是产量提升的来源。到了穗期,每株上穗粒数也能多出三四个。”这样一来,农户前期播种时就可减少播量,节省种子成本。但减播却不减产,有了水肥营养的供给,再加上科学管理,还田地块的小麦亩产可达350公斤至400公斤。

无害化处理 环保工艺让粪有所用、户有所得

水肥虽好,得来却不易。

“粪污从养殖单元到水肥还田,要经过多道环保工艺,耗费多时,无论哪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刘翠东说。

随即,一幅粪污无害化处理图展现眼前。据了解,牧原公司一分场以商品猪养殖为主,二分场则专注良种繁育,目前两场存栏量达5万多头。在2017年养殖场正式投产时,与其配套的无害化处理中心同步投用。

养殖每天可产生800余立方米粪污,这些粪污,先在养殖单元底部被集中储存,达到饱和值后,再放水冲至各场地旁的中转池中,最后汇总到收集池内。

粪污由收集池进入到环保区后,将通过固液分离机进行固液分离。此后,产生的固体经过发酵便是许多种植户喜爱的干粪肥料,可用于蔬菜、花果的绿色种植等。而液体还要进入到黑膜发酵池中再度发酵。

“两个分场各建设了1个黑膜发酵池,共可发酵4万立方米粪水。”厌氧发酵后的粪水,一部分化作沼气,被公司的饲料消毒站当作燃料使用,无论是使用过程还是产生的尾气都贴合环保要求。剩下的水肥,到了施肥季节通过支农管网合理施用于农田,这才有了周边农户的丰产增收。

目前,通过大力开展粪污资源化利用及种养结合模式,海兴牧原已实现100%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带动周边农民节约化肥,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近几年,公司还不断普及“水肥还田、节约化肥”理念,推广化肥减投技术,覆盖了管网内50%农户。目前,已实现每亩减施化肥22公斤,增产159.47公斤,共计减投增收481.56元。

创新型服务 多措并举让绿色模式惠利农户

为让绿色生产模式真正惠利盐碱地上的农户,牧原公司进一步创新服务。公司专门建起土壤、水肥检测实验室,每年施肥前,采集农户地块土壤,检测土壤营养成分,除确定水肥还田量外,还能指导农户科学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的矛盾,有针对性地给作物补充‘营养餐’,达到提高肥效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节支增收的目的。”赵利燕说,每年秋收后,牧原农艺师都会去田间取样,再根据小麦的目标亩产,计算纯氮需求量,用得到的数据减去土壤自身可供的肥料和底肥中的化肥,确定水肥需要提供的肥量。

由于每个时期水肥的利用率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对于肥料的利用率也不一样,农艺师还会定期调整测土配方的逻辑。

为让盐碱地精准吃上“营养餐”,公司还为管网辐射范围内的232户农户建档立卡,分别在小麦不同生长期,进行现场追踪及数据统计,为开展高效农业提供数据支撑。

“跟踪种植、分析数据,可更有效抓住种植环节中能提高产量的关键点,引导更多农户走上科学种植道路。”赵利燕感触颇深,“在推进绿色种植模式落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农户还是遵循老观念,有些已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了。比如根据田间表现,需要进行药剂防控,但往往大面积发病时,农户才会喷施药剂。其实应该在即将发病前,就得预警、防控。去年锈病、白粉病多发,有的农户听从建议及时防控,就比没防控管理的,每亩多收了100公斤小麦。”

在她看来,想要提升产量,植保管理也必不可少。这些年,他们还相继在场区周边的村庄开展农技服务讲座,为农户讲解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及病虫害防控等知识,引导农户转向科学种植模式。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引导更多农户走上这条绿色、科学的发展道路,争取让更多盐碱地借助种养结合,释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刘翠东说。

2024-04-0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4037.html 1 养殖“牵手”种植 盐碱地绿色增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