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03日
第07版:07

“娘娘河畔”的“印记”

——读齐家务镇《娘娘河畔》《印记》有感

大漠长河

今年春节前,齐家务镇党委书记吴建伟让人送来两本书。一本是《娘娘河畔——齐家务人文风物集》;一本是《印记——齐家务2023新闻报道集锦》。可以说,这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新年礼物。两本书,犹如沉甸甸的果实,让我两眼放光。捧读《娘娘河畔》和《印记》,不能不让我浮想联翩、感慨良多。

我跟齐家务是有缘分的。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一次调查,我单枪匹马来到齐家务(李村),在时任公社党委宣传委员康树桐的陪同下,跑遍了齐家务的村村队队。大麻沽线路板厂和李村的电灯灯泡制造,让我大开眼界。后来,调市委宣传部工作后,我曾多次陪记者到齐家务采访,并有幸联系齐家务乡达十年之久。但,真正了解认识齐家务,还是在拜读了齐家务镇编辑的《娘娘河畔》之后。

单说齐家务这个名字的由来,就充满着传奇。明朱棣以靖难为名和侄子争位,从北京到南京,一路杀伐,沧州乃必经之地。这方百姓古朴厚道、忠君报国,自发奋起反抗,让朱棣的大兵吃尽了苦头。朱棣夺得大明江山后,回过头来对这方百姓进行了残酷的杀戮,史称燕王扫北。但在齐家务,朱棣的大兵却被上天赐予的一场大雾蒙住了眼睛,让这方百姓躲过了劫难。

“起大雾”,渐渐演变成了“齐家务”。

在这里,不仅仅齐家务拥有这样的传奇,还有很多村名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带着传奇的色彩。我国民间有麻姑献寿的传说,这里就有壮观神圣的麻姑祠,并有三个村庄叫麻姑(沽),分别是大麻沽、二麻沽、三麻沽。

往事越千年,神话变成了现实,这恐怕不是简单的巧合!还有那个名叫乾符的村庄,可追溯到曹魏时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曾是一个县城的所在,村里至今还保留着一段古城墙遗址。还有那个叫卸甲的村庄,传说是穆桂英卸甲点将、大败辽兵的所在。用一个村名,记录一段传奇、一段历史,这是这方百姓的睿智聪明,反映的是文化底蕴的厚重渊源。所以,这里就有与众不同的同乐会、麒麟舞、盒子灯。还有娘娘河畔的冬枣,随张皇后进宫,让皇帝朱佑樘龙颜大悦,这民间的冬枣,就成了朝廷的贡品。这枣树虽历经磨难,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2016年娘娘河畔的古贡枣园,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活着的植物,被评为“国宝”,在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

说到神奇,还有《娘娘河畔》中记录的两封书信。一封是1946年从革命圣地延安发往李村(齐家务)的家书。那是一位从李村走出去投身革命的共产党人,给家人的“烽火家书”。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不能为父母尽孝的歉疚,对子女的希望教诲,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奉献精神。这封信已被收藏在国家历史博物馆里。而另一封信是李村的一位普通农民在1976年春节前,写给人民日报的,被刊登在当年1月17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上。这封农民来信,改变了国务院的一个决定。从春节不放假,“干到大年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到春节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两封信,两个时代,相隔几十年,但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忧国忧民、奉献牺牲的家国情怀。

齐家务的人文风物,犹如尘封多年的宝库被打开了大门。

《印记》开篇说:“跨越2023年,齐家务镇瞄准项目提升年,乡村振兴创新突破年,狠抓落实突破年,踔厉奋行启新程,砥砺奋进谱新篇,绘就了一幅发展强劲,硕果丰盈的美好画卷。”

当你读完《印记》之后,就会感到此话不虚。因为在每一句话的后面,都用他们实干奋进的印记,做了扎实有力的注脚。

《印记》共分为“社会发展”“党建引领”“文明村镇”“平安创建”“文化传承”“作风提升”六个部分。共收进各级媒体宣传报道齐家务的新闻稿件245篇。这些新闻报道大都发表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总台、河北日报、沧州日报等主流媒体上。

“遥祝秋来捧玉盘”,我热切地期盼着2024年齐家务的《娘娘河畔》和《印记》会更加厚重,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期盼着黄骅这片大地上有更多的乡村单位也能像齐家务那样,挖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娘娘河畔》和《印记》来。

如此,当是沧州黄骅大地上的一件幸事!

2024-04-03 ——读齐家务镇《娘娘河畔》《印记》有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4041.html 1 “娘娘河畔”的“印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