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第06版:06

旱碱麦不再“望天收” “六步法”不浇也高产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阎旭东介绍追施水溶肥机

旱碱麦晚播春促技术培训

看天吃饭的旱碱麦不浇水能丰产,可能吗?

沧州市农科院旱作节水研究团队用近10年的试验、示范,给出肯定答案。“六步法”——品种选择、重施基肥、缩行增密、重度镇压、春季追施水溶肥、一喷多防,这是研究团队对旱碱麦全生育期进行科技攻关,集成的旱碱麦高产栽培技术。

近几年,这项旱碱麦增产种植技术体系相继在黄骅、沧县等地的盐碱地上进行示范,大幅提高了旱碱麦亩产,把“望天收”变成“不浇也增产”。近日,这项技术还被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2024年度河北省农业主推技术。

它是如何助力增产,又是怎样落地示范的?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攻关全生育期 补肥锁水有妙招

渤海新区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旱碱麦种植地块上,麦苗迎风摇曳,犹如给盐碱地铺上一层绿毯。

研究团队成员肖宇蹲在地里,查看苗情及追肥情况。“今年墒情较好,小麦返青后,我们指导合作社及时进行了切沟追肥作业,施下固态肥料。即便是浇不上水,也能趁着土壤返浆,慢慢溶解肥料,发挥肥效,让小麦后期生长有劲儿。”

水、肥,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两个字,也是助力旱碱麦增产的关键所在。但众所周知,我市滨海盐碱地区春季干旱、土壤瘠薄,缺的正是水和肥。

“先天不足,更需后天努力。‘六步法’通过改进农艺,从细节上创新技术,以提高水分和肥料利用效率为核心,一是想尽办法保住水、减少挥发,再就是在没水的情况下追肥,提高肥效。”肖宇说。

作为本土农科院所,他们对盐碱地干旱、瘠薄的情况了如指掌。早在2013年,市农科院院长阎旭东带队进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项目,就把目光瞄向了我市的中低产田,研发旱作技术。黄骅作为旱作区的典型代表,成了研究团队试验的主阵地。

肖宇犹记得多年前初到黄骅盐碱地的情形。由于靠天吃饭,经济效益低,当地农户对麦田的管理和投入相对随意。

“尤其是春季追肥问题比较突出。”肖宇说,小麦生育期长,对肥料需求量大,生育后期容易缺肥。春季返青期,正是麦穗分化的关键时期,肥料补给直接影响小穗数分化和穗粒数形成。“春季不追肥,会造成小麦生长后期脱肥严重,直接影响产量。”

意识到春季追肥是制约旱碱麦增产的瓶颈问题,研究团队着重开展技术攻关,创新出春季肥料水溶追施技术。这项技术,是将尿素等水溶性肥料溶解到水中,利用机械沟施到小麦根系附近,并及时覆土。

“今年墒情不错,土壤返浆有水,能追施固态肥料。但有些年景,冬春都旱,如果撒入普通肥料,溶解度不够,还易挥发,影响肥料利用率。”而追施水溶肥的创新技术,则能让旱碱麦在干旱时也吃上“营养餐”,有效解决了干旱追肥难及后期易脱肥的问题。

“六步法”中的重施基肥和一喷多防,也是不可或缺的补肥举措。

“盐碱地瘠薄,没水再没肥,是不可能丰产的。重施基肥,提倡有机肥和复合肥结合施用,满足旱碱麦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尤其是有机肥的使用,对提升盐碱地利用效率效果突出,提倡每两年施用一次。”肖宇介绍道,“一喷多防也不容忽视。小麦后期叶面大了,通过喷防补充肥料,能增强光合作用,促进干物质的积累,向籽粒转变,同时还能防治病虫害。”

缩行增密技术,则致力于让麦苗的分布、大小、长势等群体结构更合理。早些年,黄骅旱碱麦种植行距大小不一,不少都是20至30厘米的大行距。研究团队发现,一定播量下,行距大了,挤到一行里的种子多,不仅争抢营养,不利于分蘖,而且春季封垄困难,极易跑墒。经过试验,行距缩小为15至17厘米后,可有效减少春季散墒,还能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构建良好的农田微生态环境,促进旱碱麦生产提质增效。

重度镇压,是为盐碱地“锁水”的有效方式。镇压可将土壤裂缝弥封,沉实疏松土壤,起到保墒、减蒸作用,还能将深一点的水分,通过土壤的毛细作用,往土壤上层提,让小麦根系吸收。

旱碱麦生产品种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试验基地常年开展旱碱麦品种筛选试验。

“这些年,我们在生产中发现问题,就逐一攻关。这6项技术看似简单,但各有所长,集成起来,就涵盖了旱碱麦全生育期的科学管理,可以增产10%以上。”目前,旱碱麦“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良技还需良机助 技术落地更规范

“良技还需良机助。研发配套农机,是助力技术推广落地的有效载体。”这是阎旭东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理念。

追施水溶肥技术研发之初,都是团队人员将肥料溶解好后,按照试验设计拿着壶施到沟里。试验进行到第三年,增产效果显著,阎旭东就开始琢磨配套农机的事了。

“总不能让农民也拿着壶施肥吧,而且再好的技术没有农机配套,也很难推广落地,更别说规范执行了。”虽毕业于农学专业,但多年在生产一线工作,阎旭东也精通各种农机具。经常与农户打交道,他深知好技术要实现规范化落地,离不开农机的标准化作业。

为此,他们还建立起农机研发中心,对“六步法”技术中涉及的农机,进行相应研发或改进。

水浇地块,可通过建立水肥一体化泵房将肥料溶解,再通过滴灌等方式施用。盐碱地没有水浇条件,如何让肥料和水结合,再施到麦田?

这便有了获得专利授权的追施水溶肥机。乍一看,这款农机与普通追肥机相似。机器行进,通过尾部圆盘在麦田切出细沟,并将肥料施还到沟中、覆土。不同的是,机身上载着的,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大箱体,肥料便是在这里被一两立方米水搅拌溶解,成了“营养液”。

将这些“营养液”施到小麦根部,也是一项技术活儿。肥水不能喷施,不然容易挥发。考虑到农机还有宽幅,要进行沟施,还要依托流量泵,保证远近施肥口的肥量一致。

通过多次改版,追施水溶肥机成功解决这些问题,只需6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地的切沟、施肥、覆土一次性作业,大幅提升肥料利用效率。

旱地追肥机,同样经过了多次改进。以前,追肥机底部负责切沟的圆盘角度大,从麦田走一趟,两侧的土都拥了上来,影响麦苗生长。科研团队便试验着调整圆盘角度和机器动力,寻找最佳作业效果。后来,考虑到锯齿圆盘切地更高效,且压苗、切根的概率更小,又进行了改进。

镇压机,也是经过不同镇压强度试验后,最终找到最佳效果。

一台农机,就是一项技术的“代言人”。配套农机的完善,不仅助力“六步法”技术标准化实施,还大大提高了机械化生产效率。

示范培训齐步走 技术推广见良效

旱碱麦“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的诞生,为旱碱麦标准化种植及增产提供了“样本”。

致力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研究团队还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六步法”为引领,加强科技服务,让农户得实惠。

“从事栽培技术攻关多年,我们越发觉得,增产稳产是一个细活儿。从种到收都要精细管理,但很多农户没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了,践行得不够标准。”肖宇常道,科研人员改变不了自然条件,但能借助技术改变生产条件,通过培训转变农民观念,实现增产。

这些年,科研团队相继“牵手”黄骅市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黄骅市康丰种植专业合作社、沧县建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等种植基地,建起试验田及旱碱麦标准化示范区,推广旱碱麦“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引导种植大户践行标准化种植技术。

“去年麦收,友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示范区的旱碱麦测产,亩产量高达411公斤。这虽是小面积示范的产量,但让我们看到了旱碱麦的增产潜力。”阎旭东说。

增产有了成效,也让更多农户热衷科学种田。随着接触的深入,研究团队也愈发注意找准技术推广的关键节点。

考虑到旱碱麦“六步法”高产栽培技术中有4步技术都与播种有关,去年秋播前,研究团队专门组织了旱碱麦机械化播种专题培训,讲解播种参数、播种质量要求、农机具保养维修等内容,吸引了100余位农机手和农技人员参会。今年一过春节,瞄准解决旱碱麦的晚播春促问题,为50多位种植大户讲解管理要点,现场答疑,加深技术理解。旱碱麦进入春管期,进田指导技术更是家常便饭……

伴随着智慧农业的不断发展,“六步法”栽培技术也在不断精进。当前,研发团队正在探索无人机飞防等智慧农业助力旱碱麦种植的高效模式。

2024-04-10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薛 文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4652.html 1 旱碱麦不再“望天收” “六步法”不浇也高产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