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0日
第06版:06

创新“非遗”工艺 油香飘万家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董艳玲

走进盐山县圣佛镇沙泊张村,张青龙小磨香油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内,芝麻香气浓郁。现代化流水线运转,一粒粒小芝麻经过净化炒制、石磨研磨、敦油提油等工序后,变成优质小磨香油,香飘产业致富路。

“我们引入机械化生产方式,对传统非遗工艺进行现代化创新,目前可年产香油60吨,产值达300万元。”公司负责人韩思珍介绍道。

她说,沙泊张村的香油制作历史可追溯到清代中期,由于该地的沙质黄土适合种植芝麻,由此催生芝麻香油加工产业。百余年前,沙泊张村一带就有多个香油作坊。其中,张青龙小磨香油自成体系、不断延续,近年来,还跻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序列。

如何在工业化大潮下,传承这个百年老手艺?韩思珍把目光瞄向了现代化生产。2016年,她建起加工车间,引入现代化流水线,既确保了传统味道,又大大提高了产量和生产效率。

制作小磨香油,须经多道环节。其中,研磨、敦油是个力气活,费时费工,以前的油坊,完全由人工操作,十分辛苦。建起新加工车间后,采用机械生产模式,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机械化生产不光缩短了生产时间,还提高了出油率和香油品质。原来使用50公斤芝麻,约能产出20公斤香油。现在,可以生产22.5公斤香油。不仅如此,还能解决沉淀问题,产出的香油更加清亮。”因制作精细、质量优良,口口相传间,这里香油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成了盐山县不少家庭的厨房常备品,即便眼下是销售淡季,每天也忙碌出货。

“非遗”现代化,让韩思珍尝到了创新的甜头,接下来,她还计划进一步改造生产线,让产业致富路的香气更加浓郁。

2024-04-10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董艳玲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4653.html 1 创新“非遗”工艺 油香飘万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