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涛烹雪醒诗梦,竹院浮烟荡俗尘。
汲泉煮茶,松下品茗,自古就是高人隐士的闲情雅韵,也是诗友骚客吟诵唱和的好题材。
我与茶的初遇,却是“前村残月尚朦胧,路入茶田第几重”的另类况味。
作为一个来自江南小镇贫民家庭的农村娃,我的记忆从茶园开始,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一切不过是为了生计。
老家雅畈的庄稼人历来勤劳,除了辛勤耕耘保证一家口粮的一亩三分肥沃农田,在离村庄比较远的贫瘠的低丘缓坡上,也不忘在农忙之余栽上成片的茶树,每年一到清明谷雨,就需要临时招募采茶工,抢占时节采摘刚刚冒出嫩芽的春茶。天生勤勉的我,十来岁便利用节假日,跟着三姑六婆到大队的茶山上采摘春茶,现在已经记不清每采摘一斤茶叶能得三分还是五分的工钱了。反正,从天刚刚亮,一直采到下午,采了一篮又一篮,采得手指头又黑又痛,送到茶屋里验了货过了磅,会有三四角的收入。虽然累,心里却是畅快的,因为能给家里赚点油盐钱。
不过家乡的茶叶,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粗茶;穿着简陋的采茶女,也完全没有舞台上的飘逸妖娆。但是,制茶师傅在茶园现场演示徒手炒制绿茶的纯熟手法,却让少年的我惊奇不已,绿茶特有的清香袅袅兮若春风,更是久久挥之不去。
因此,我从小爱喝茶。虽然,家乡的茶不过是农人解渴之物,虽有些许清香,些许回甘,但也不乏苦和涩。
孤陋寡闻的我,以为天下之茶大抵如此。
直到有一天,意外邂逅西湖龙井,我才知道,世上还有如此美妙的尤物。
记得那是我读初中的一个夏季,母亲一位在新疆工作的发小,二十多年没回家乡,那年携家带口回小镇探望父母。母亲带我一起去拜访他们一家,到达之后,阿姨用农村常见的白瓷杯,给我和母亲各泡了一杯茶,特别介绍说这是当年新采的正宗西湖龙井,还特意用院子里新汲的泉水煮开泡上。
未谙世事的我对于龙井已有所闻,不过源自于一本民间故事《西湖的传说》,生平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传说中的珍品,不觉暗自凝神礼拜,雪白的瓷杯内,清亮葱绿的茶水,氤氲着若有若无的清香,轻轻啜上一口,茶水沿着口唇流向舌尖、喉咙,直至胃部,一缕清气瞬间在全身弥漫,慰藉着每一个细胞,只觉得津液顿生、满嘴回甘、通体舒坦,端的是“一片翠绿山色,一缕香气袅袅”!
那一杯西湖龙井,从此萦绕于心,再难忘却。
工作以后,喝到龙井的机会渐渐增多,后来,杭州的友人还会每年春季给我寄一盒明前龙井。她,一直是我心头无法取代的茶中珍品。
从来佳茗似佳人,喜欢在绵绵雨夜与西湖龙井相看两不厌。用修长的玻璃杯倒上一杯刚烧开的水,放入一撮碧绿的龙井,然后静静地观赏茶叶在水中的蝶变:开始,压制得扁实的嫩叶都浮在水面,过不了多久,初遇爱情的茶叶被热烈的开水感染,终于褪去初相遇时的羞涩,渐渐融入水中,舒展开来,一朵朵,蒂朝下,叶朝上,娉娉袅袅婀婀娜娜飘飘摇摇滑入杯底,仿佛一群穿着裙裾的仙子降入凡间,在葱茏的春色中漫步游园,还未品尝,已然享受,令人浮想联翩,意味悠远。
在很长的岁月里,我只爱绿茶,尤其钟情西湖龙井,仿佛初涉情海的恋人,以为“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大约到了而立之年,21世纪之初,婺城茶室渐兴,与两仨朋友到茶室小聚,比胡吃海喝斗勇拼酒雅致多了。每到茶室,我只钟情西湖龙井。有一天,老友汤君实在看不过去,自说自话帮我点了一份安溪铁观音,用大号紫砂杯泡上浓浓一大杯,让服务员奉上桌来。但见此茶汤色清亮,香气馥郁,口味醇正,热腾腾喝上一大口,不觉喝彩:好茶!于是,一碗再一碗,正如卢仝的七碗茶歌所言:“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六泡之后,茶水仍有幽兰香飘,不绝如缕,从此,我又结识了一位茶中挚友。
少年时盼着长大,岁月被期盼拉扯得又长又慢,可成家立业之后,时间仿佛长了翅膀,一忽过了一年,又过了一年。
许是从小节俭惯了,年轻时得了好茶,并不舍得留给自己享用,连包装也不舍得打开就孝敬了亲友长辈。过了四十,心静了,眼界也宽了,似乎恰好达到了品尝红茶的年华,慢慢地接受了正山小种、金骏眉、祁红、滇红、大红袍……有色泽秾丽,有口味丰腴,各有各的温润风采,各有各的别样风情,各有各的清欢滋味。
可我真的是一个俗人,虽然偶尔也会欣赏少女美姬空灵飘逸的茶艺表演,可自个儿饮茶还是不讲仪式、不懂程序,只会自斟自饮、自娱自乐,全凭心意。
春季细雨绵绵之夜,西湖龙井恰似二八佳人,良辰美景,香软满怀;炎炎夏日,用紫砂壶泡上一壶铁观音,那是蓝颜知己,心至灵动,最易交流;秋冬之季,似乎老白茶、红茶等也颇为妥帖,醇厚质朴,十分慰藉人心。
唯有普洱,我至今尚未正经品鉴,一直小心收藏观赏。自忖,应是到了花甲之年,两鬓均已斑白,胸中世事洞明,再约上一两好友,坐在乌黑的老船木茶桌前,听窗外风过竹梢,白雪飘飞,敲茶煮水,围炉夜话,才正当时。
岁月流逝,遇见的各式茶叶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口味也越来越好。但是,偶尔在旅行途中,喝上一杯山里老乡自作的粗茶,苦涩中带着来自山野的甘洌和清幽,恰似与多年未见、充满乡土味的儿时故友重逢,大有他乡遇故知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