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李兴昌 本报记者 魏焕光
近日,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画家纪清远,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卢平等8位北京书画界人士,来到沧州,沿着运河开展采风活动,深入了解了我市纪晓岚文化传承发展和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情况。
眼下的沧州,春意正浓,运河两岸,万木吐翠,景色妩媚动人。
在沧县政协相关领导的陪同下,采风团一行兴致勃勃来到纪晓岚文化园、沧州铁狮与旧城遗址公园、捷地分洪闸设施、沧州水利文化展示馆等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风。
采风途中,画家们被乡村与现代元素巧妙融合的景象深深吸引,王雁儒、郑卫国、王秋红等画家纷纷用手机捕捉这些美景和瞬间,边拍边赞不绝口。这些景色不仅为画家们参加“大运河文化题材画展”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还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沧州的文化底蕴。尤其是对纪晓岚文化的研究、传播以及纪晓岚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等话题,画家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
纪晓岚,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其作品文化内涵丰富,学术价值不可估量。如何让他的形象更加鲜活,焕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焦点,同样也吸引了众多画家的目光。
作为纪晓岚后人,纪清远在参观纪晓岚文化园并深入了解了先祖事迹后激动地表示,在纪晓岚文化研究、墓地保护和文化园建设等方面,大家应进一步开拓思路,将纪晓岚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结合。同时,文化学者应致力于讲好纪晓岚故事,特别是可以将《阅微草堂笔记》通俗化,让更多人了解并接受纪晓岚文化,使其更加贴近大众、适应时代。
卢平、王小燕、王健等画家都是首次来到纪晓岚的故乡,他们不仅记录了与这位文宗相关的绘画元素,还关注了名人文旅发展,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观点。例如,借助文化园打造研学基地、建设民宿及配套设施,与其他景点联游;发挥京津冀一体化的区位优势,将纪晓岚文化园及周边打造成集住宿、餐饮、观光、娱乐、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文旅胜地。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学习体验,还能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讨论中,画家们对一些戏说、歪说纪晓岚故事的现象表示了关注。他们认为,尽管这些故事可能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但也可能误导公众对纪晓岚的正确认识。因此,他们呼吁加强正面宣传,展现纪晓岚的真实形象,并继续深入挖掘其文史价值,推动纪晓岚文化研究迈向新高度,深厚当地文旅文化底蕴。
采风团一路探寻,一路记录。大运河畔,一幅幅魅力运河新画图层出不穷:纪晓岚文化园通过丰富的展陈和设计,突出展示了一代文宗的“文达品格”,赋予了纪晓岚文化更加丰富的时代内涵;沧州捷地御碑苑水利风景区成功入选“第二十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沧州水利文化展示馆生动展示了沧州历代治水九河梢、建国治水民为要、亲水惠民新时代、人水共生新生态的历史进程……
在推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大运河文化带正逐步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运河文化如同两岸复苏破土的新绿,爆发出强大力量,绽放出勃勃生机,让人惊艳。
画家栗艳玲表示,大家为大运河翻天覆地的变化所震撼,一路上感受着古老运河焕发出的崭新气象。采风团高度赞扬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果,纷纷表示如今的运河文化有了更多元、更具体、更真实的展现,这次文化之旅为大家带来了深刻的文化体验。
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此次采风活动促进了京沧两地文化工作者的深入交流,不仅加强了我市与北京文化界的合作,也为纪晓岚文化的传播打开了新窗口,为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更多新思路。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在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大运河文化必将谱写出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