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焕光
近年来,沧州市教育局二级调研员、歌词作者崔增录,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由他作词的歌曲《南川老街》更是火爆沧州,并获评2023“美丽河北”主题优秀歌曲作品——
崔增录的歌词作品选题广泛,从教师、农民、学生到故乡,都成为他笔下的灵感之源。这些歌汇聚成一条流淌的时光之河,映射出人生百态,洋溢着仁爱之光和对家国、人生的深沉思考。
他参与创作的《嘉庚组歌》获得了2024厦门艺术发展基金;《白洋淀的故事》和《龙图》分别登上2024年雄安新区安新春晚和山东莱州春晚;《爱唱歌的小尔玛》和《因为有祖国》双双荣获2024永恒的童声金奖;《燕子老师河北来》深情讲述了我市援藏老师刘俐燕支教的故事;《永远的沧州二师》更是荣登2024全国中师生网络春晚,触动了无数中师生的心弦。
崔增录理想中的音乐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他秉持着怎样的艺术观点?让我们一同聆听他与音乐的故事,探寻艺术的奥秘。
能触动人心才是好歌词
记者:恭喜您新近创作的《嘉庚组歌》和《南川老街》获得赞誉,能否介绍一下这两首歌的创作背景和过程?
崔增录:谈到《嘉庚组歌》,我深感与曲作者刘续红、谷玉梅两位老师缘分深厚。这两位老师是华侨大学的音乐教授,自2016年我的歌词《刺桐花开》,在“我爱海洋”全国歌词征集中获奖并被两位教授谱曲后,我们便开启了长期合作。随后,我们共同创作了《钢琴海岸》《海丝组歌》和《鼓浪屿组歌》等作品。在创作《嘉庚组歌》时,我们实地走访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地,了解了这位著名华侨领袖的生平,创作了12首歌词,最后由我修改完善。2017年底完成词曲创作和后期制作后,目前诚毅合唱团已巡演60多场。2024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两位教授跟我商量,我们又在原来大型原创组歌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大型交响合唱,并获厦门艺术发展基金支持。
《南川老街》的创作过程颇具趣味。我家就住在大运河边,距离南川老街很近,老街开街之初我就常去游览,感受到了其独特的烟火气息。刚巧,我曾在苏州游览过山塘老街,就像苏州有一条山塘老街一样,建州1500多年的沧州,终于也有了这样一条传承文化与乡愁的老街。回家后,我灵感迸发,迅速完成了歌词:
南川老街/你领我梦回老家/沿着石板路/站起青砖黛瓦/酒肆里寻味/商埠里寻根 /千年烟火/ 四合院里都住下。
一开始主歌部分有点长,后来为了好记好唱,我又进行了修改提炼。好的歌词总能触动人心,我市青年曲作者刘伟与歌手袁冰看到后,迅速完成了谱曲、演唱和MV制作,广受好评。在沧州公交车上,《南川老街》的MV循环播放,市民纷纷跟唱。每当我漫步南川老街,听到这首歌,心中都会充满喜悦。
沧州援藏支教故事写成歌
记者:您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能否分享一下是什么契机让您踏上歌词创作之路的?
崔增录:我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文艺青年,曾涉猎散文、小小说和诗歌。后来,我尝试写歌词,这主要源于三个契机:一个是1989年在《天津歌声》发表了我的第一首歌词;二是1991年我有幸参加北京歌词创作班,与歌词界的泰斗乔羽大师有了近距离接触;三是那时我写的《班主任》这首歌,一直在校园传唱。这些都激发了我对歌词创作的热爱。与乔羽大师的相遇令我难以忘怀,他的平易近人和幽默风趣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歌词中的家国情怀以及情、理、境交融的创作手法,一直影响着我。
记者: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您创作方向是否也与教育有关?
崔增录:我从事教育工作40年,为孩子们写歌一直是我的主要创作方向。更重要的是,我深爱着养育我的家乡沧州,这些熟悉的事物也成为了创作的源泉。
记者:《燕子老师河北来》这首歌颂扬了我市第十五中学音乐老师刘俐燕援藏支教的感人故事,歌词情真意切、主题鲜明。您能谈谈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吗?
崔增录:这首歌曲的诞生纯属机缘巧合。刘俐燕老师是我市十五中的音乐老师,出身于教育世家,在我的鼓励下,她选择了援藏。2023年11月18日,刘老师回沧后,给我发来了河北对口支援西藏阿里微纪录片《拉萨河畔的<小放牛>》。纪录片中,刘老师教即将赴河北交流的藏族学生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学生们改编了歌词,用河北民歌的旋律表达了对河北教师的深厚情感,唱响了教育援藏之歌和民族大团结之歌。
刘老师还分享了她在阿里中学的真实感受。听后,我深受触动,于次日创作了《燕子老师河北来》。这首词巧妙地融入了刘俐燕老师的名字。歌曲由我市曲作者张志杰谱曲、歌手赵春伟演唱,今年1月一经推出,深深打动了听众。
聚焦沧州新变化抒发情怀
记者:您创作了众多融入沧州元素的歌词,大运河的波澜、渤海湾的壮阔以及这里的风土人情,都是您笔下的主角。能否选几个作品,与读者分享您的创作初衷?
崔增录:首先谈谈《运河沧州》吧,这首歌写于十几年前石家庄的一次笔会上。当时,我正听王晓岭老师的讲座,灵感乍现,便一气呵成。最初,我市音乐家常连祥为这首歌谱曲,定名为《啊!大运河》,后经修改,由沧州群艺馆原馆长葛明栋作曲,有作曲家建议更名为《运河沧州》,以凸显地域特色。这两个版本通过大合唱的形式,多年来在沧州许多舞台上一直在唱,不是开场就是压轴,还获过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会歌征集二等奖。
随着美丽沧州建设日新月异,我的歌词更多描绘了沧州的新变化。我为此创作了《好美好美运河湾》《大运河赞歌》《一船明月回沧州》等大运河题材的作品,其中,《运河人》获河北省音乐文学学会2022年度优秀歌曲。
此外,我关注渤海湾边的旱碱麦,创作了《盐碱地的心意你收到了吗》,为沧州铁狮子写了《又见镇海吼》颂扬沧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首歌由曲作者张志耕作曲、歌手袁冰演唱,现在MV制作正在进行中。
记者:歌词创作不仅要求作者具备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和艺术素养。您是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创作能力的?
崔增录:我一直推崇《我爱你中国》的词作者瞿琮老师的创作观,那就是多听多写多悟,保持写作状态,写最熟悉的和能打动你的东西。同时,一个作者,一定要有同情心、幽默感和想象力,这样创作出来的歌曲才会引起社会的共鸣,才能给予听众快乐以及独特的艺术之美。
记者:您是一位高产的词作家,能否分享一下近年来的创作成果?另外,您对我市歌词作者有何建议?
崔增录:2023年是我歌词创作收获比较大的一年:《要追就追这样的星》获2023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我参与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绿色丰碑谷文昌》获福建省文艺发展基金项目。沧州文化深厚,我期待更多有情怀、有正气和韧劲的词作者,能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经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