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第06版:06

新凤霞关门弟子咸红杰

舒晋瑜

我问沧州的朋友,当地谁评剧唱得最好?他们异口同声:“小凤霞”啊,新凤霞的关门弟子咸红杰!

见面就约在次日晚间,咸红杰刚从乡下演出回来。她比新闻照片里更面善,眉间眼角透着笑,下颌有颗痣,平添了些妩媚。民间传言“说得不如唱得好”,可是,我爱听咸红杰的评剧,更爱听她讲的故事,那一幕幕成长的画面,全在她生动的讲述里复活了。

咸红杰说到她小时候跑到操场戏台前看戏,我脑子里闪现的是小时候挤在人群里看晋剧的情景。多么相似啊,河北泊头的咸红杰和山西霍州的我,不同的地区,痴迷戏曲的两个姑娘,被水袖的舞动和唱腔的优美一样打动着。

20世纪70年代的童年生活,乡村的戏曲里包含了多少欢乐和梦想啊!不同的是,咸红杰的故事有些传奇。看完戏回到家,她就找来两条毛巾绑在手上当水袖舞,反复跟着收音机里的评剧唱。

才11岁,她看见学校门口贴着泊头市文化馆招收艺术人才的简章,径直就去报名。招生处的老师见她又瘦又小,劝道:太小了,我们不是幼儿园。咸红杰属牛,天生一股子倔劲儿,几次三番去文化馆,希望老师给她一次机会。老师们被打动了,试着让她唱了几句,立即被征服了。咸红杰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评剧团,第一次靠自己的执着改变了命运。

第二次命运的转折,是她听了新凤霞的评剧后寄出的一封信。

16岁的咸红杰听遍了当时的评剧唱腔,觉得新凤霞的最入心。她萌生了想要拜新凤霞为师的念头,这个念头自滋生的那一刻起,就像旱地的小苗遇见春雨,不可遏制地生长。她终于忍不住写了一封信,只凭着印象中新凤霞在“中国评剧院”,就在信封上写下新凤霞的名字寄了出去。同时投寄的,是少女的憧憬和希望。那一刻,我想到契诃夫笔下凡卡写给爷爷的信件:乡下爷爷收。

咸红杰可比凡卡幸运得多。信寄出后,她日日盼夜夜盼,每天都追着村里的邮递员问:“有我的信吗?”邮递员都有些同情这个苦苦盼信的姑娘了,劝她说,有信一定第一时间送上门。

盼了一个多月,信还没盼来。咸红杰开始琢磨,是不是信在邮电局耽搁了?她又跑到县邮电局询问有没有自己的信。第一天回复说没有,第二天,她又跑上门。三天两头地询问,县邮电局的工作人员熟悉了这个锲而不舍的姑娘,竟和咸红杰成了朋友。

然而,信件还是没盼来,咸红杰的心渐渐冷了下来。

夏天很快来了,因为剧团成员大多来自农村,这时候往往放假让演员们回家收麦。骄阳悬在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在麦田里收割的咸红杰衣服湿透,腰疼得已经麻木,对前途的迷茫甚至有一丝绝望笼罩着她,似乎只有拼命干活才能放下那份执念。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邮递员的大喊:“咸红杰,你的信!北京来的信!”她扔下镰刀,飞快地穿过金黄的麦地奔向邮递员,打开一看,果然是新凤霞的回信。原来,因为地址不详,新凤霞事情又多,这封信被耽搁了很久。信里说,欢迎咸红杰到北京来。

咸红杰喜极而泣,她终于梦想成真!

按信里的指点,咸红杰奔赴北京,敲开了新凤霞的家门。这位全国闻名的艺术家和蔼可亲,几句话就消除了咸红杰的拘谨。听了咸红杰的唱段,新凤霞觉得这丫头唱得好,声音像自己,很有“新派”的韵味,遂有意收她为徒。

1992年6月,在吴祖光的主持下,咸红杰正式拜师。新凤霞为咸红杰立下两条规矩:精心学艺技要深,诚实做人德要馨。

这是咸红杰命运的第三次转折。

每年演出淡季,咸红杰都会到老师家里住上三四个月。评剧好听,学习却枯燥单调。很多时候,新凤霞抓给她一把豆子,一段唱腔反复唱,每唱完一遍丢一粒豆,手里的豆子全丢完才行。有时候唱腻了,咸红杰就悄悄多扔几粒,却总被新凤霞发现。从此,她再也不敢偷懒了。

6年的言传身教,咸红杰从新凤霞那里学成了《乾坤带》《刘巧儿》《花为媒》等十多出大戏,不仅艺术造诣得到提升,新凤霞“戏大大如天,戏高高如天,戏贵贵于金,戏重重于身”的戏德也融入了她的生命。在众多徒弟中,新凤霞唯独给咸红杰起了“小凤霞”的艺名,希望她能“咸出于新新于新,红出于凤红于凤,杰出于霞杰于霞”。

30年过去了,现在的咸红杰不仅是评剧的非遗传承人,同时担任沧州小凤霞评剧团团长。虽然是自负盈亏的民间评剧团,这个团却异常活跃,曾创下一个村50多个剧目连演25天的奇迹,被戏迷们亲切地称为“庄户剧团”。

咸红杰知道,重视传承绝不是墨守成规。在保持评剧艺术特色的同时,她更看重艺术的创新。只有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评剧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虽然有经济压力,咸红杰仍然带领一干人创作出了新编大戏《紫花丁》。素材来源于青县康复敬老院院长周汝珍的真实故事,这位老人们离不开的“大孝闺女”,曾入选“中国好人榜”。咸红杰被她的故事感动,拿定主意把“好人”形象搬上舞台。

戏痴的劲儿一上来,身兼数职的咸红杰忙着筹措资金、修订剧本、聘请导演、邀请作曲、调配演员、确定场地……她的背包里长年装着熟鸡蛋、饼干和矿泉水,以备不时之需,困了就在车上小憩片刻。

历经一年的创作修改,《紫花丁》于2015年10月在沧州荀慧生大剧院公演,又从青县开始在沧州全市巡演,并到各乡镇免费演出。整个巡演长达6个月,行程上万公里,演出300余场,观众达四五十万人次。

面前的咸红杰,言语间流淌着自信的魅力。她说:“我们小院团在人民群众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但从来没有动摇过。只有不断创排,小凤霞评剧团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此后,咸红杰带着剧团又连续创排了现代评剧《清水洼的鱼》等。

当下,有些观众不愿意走进剧场,剧团人员流动大,戏曲人才流失严重。新媒体的冲击下,培养戏曲的新生代迫在眉睫。

“要把戏曲搞好,就得从多方面着手。戏曲既要进社区到百姓中间去,又要到校园里进行传帮带。戏曲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市场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包括网络直播等。”咸红杰说,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欢,是自己最大的心愿。她始终记得老师的叮嘱:“小凤霞”这个艺名对你来说不是光环,而是责任。责任意味着承担,也意味着传承。

2024-04-1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5568.html 1 新凤霞关门弟子咸红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