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部署,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如何充分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产业的多元价值,在产业融合上探索“土特产”适应“农潮”趋势的新路径,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的必经之路,也是现代乡村产业发展的最优打开方式。
“土特产”+农业生产智慧化,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发展。近年来,科技在农业领域不断深入,各地陆续在科技创新成果与农业生产的有效融合上持续发力,智慧种植的重要性与普适性愈发明显。高效快捷的无人机田间播种减轻农民生产作业强度和生产成本,广泛推广的无人农业大棚不仅能实现智能化管理,还能大幅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水平。让农业生产“慧”种地,就要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率,切实激活数字型农业生产全流程动力,坚持因地制宜、因苗施策。农技专家要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精准选定示范村,发挥好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作用。不断挖掘和延伸智慧农机的应用场景,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高质高效。
“土特产”+产品创新特色化,以精品培育助力品牌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消费不断升级对各地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今,多数消费者不再仅仅满足于单纯的产品消费,向产品要服务、要“个性”、要体验的新型消费形态正在升温。
对于乡土特色产业来说,除了质量上要有标准、有保障,还要及时捕捉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在“特”字上做文章。比如结合当地村民既有的非遗技艺、体验馆等本土文化资源,不断深挖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强化乡村产业文化属性等。要着力提升农业品牌的附加值和感召力,将“土特产”做到“独”“优”“精”,既促进乡村本土产业更好发展,也为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提升知名度。
“土特产”+销售渠道电商化,农货推广搭上数据快车。电商成本低、效率高、协调性强、覆盖面广,种种优势使得农村电商经济发展前景极其广阔。
从近年来各地“乡村守护人”“新农人计划”等短视频的持续走红和经济效益来看,合理依托各大电商平台积极助推的助农计划,善用以“直播+剧情”的新带货模式为“农货上链接”注入人文温度,进而推动网红土特产“长红”,逐渐成为乡村特色农产品能够走出去的关键。各地在不断完善农村互联网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强化电商本土企业和人才的培育,激活更多“新农人”创新创业的热情。要不断挖掘“土特产”“触网”市场潜力,变流量为销量,持续释放特色产业强村富民的互联网红利,打通外销路径,切实为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夯实产业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