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第06版:06

小花生“炒”热两千亩沙土地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董艳玲

随着气温升高,盐山县圣佛镇的2000余亩花生进入播种期。连日来,万鼎家庭农场和兴博家庭农场的地头上,一派忙碌景象。

这边,几台深翻犁在地里轰鸣驶过,疏松土壤。那边,播种机笔直前行,一次性完成起垄、播种、覆膜等作业。

“今年,我们农场与兴博家庭农场合作,共在圣佛镇的4个村庄流转了2000余亩土地种植花生。再有两天,就能把所有地块儿都种完。”万鼎家庭农场负责人代军兴介绍。

这几年,代军兴相继在吴桥、南皮等地发展了七八千亩花生种植基地。去年,他想要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正遇上圣佛镇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特色农业的良机。

“这些年,年轻人多外出经商、打工,种地的越来越少。户家的地不是由家里老人种,就是托给亲戚管,产出有限。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愈加突出。”圣佛镇党委书记彭国星说,土地流转是盘活土地资源,发展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的有效抓手,可以实现农业生产效益与农民收益、集体收益的最大化。

“这边都是沙土地,也有灌溉条件,正适合种花生。”实地测土后,代军兴对这里的种植前景很是看好。

对圣佛镇来说,发展花生种植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好事儿,还能带动周边村庄一起增收。农户就算不种地,每亩也可收入950元流转费,腾出时间和精力,外出打工还能再赚一份钱。村集体帮助农场协调各项事宜,能收入每亩地50元的服务费,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圣佛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土地流转事宜,最终让小花生在这里“落了户”。

“地好、水好,长出来的花生白净,能走向市场做炒货的商品果就多,也好卖。”代军兴也十分高兴。他说,农场种植的是“小金豆”花生,走炒货市场,对于果实品相要求严格。“管理得当的话,每亩地可产出400公斤果实,一般每公斤能卖到8元钱,刨除每亩地2000元的成本,能净赚近千元。”

不仅如此,由于从耕播到收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即便是大规模种植,管理起来也高效、便捷、轻松。

为了提高播种精度和质量,农场特意在播种机上安装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花生生长后期,如需防治病虫害、控制秧苗旺长,农场也都使用无人机飞防药剂,方便又高效。灌溉则使用的是滴灌,既节水,又省工。

“要把花生种好,也少不了雇工。就像现在播种,一台播种机就要配4个工人。等到出苗后,还要大量雇工抓紧把地膜勾破。要不然膜下温度太高,容易把苗烧死。那时候,地里得需二三百人一块儿干活儿。”代军兴说,现在附近的村民利用闲暇时间到农场打工,每天能挣上100多元。

“花生虽小,带动效应却不小。试验这一季,如果效果好,我们还想让更多村庄加入到土地流转的队伍中来,争取打造出万亩花生种植基地,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增收。”彭国星说。

2024-04-24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5947.html 1 小花生“炒”热两千亩沙土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