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024年04月24日
第06版:06

旱碱麦增收有“强芯”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李晓洋 曹华宁

农技人员田间推广旱碱麦管理技术

1108名省、市、县、乡、村的专家、技术人员、种地能手、土专家等农业人才,组成了涵盖种子、农技、植保、农机、耕保等领域的推广队伍,通过五级联动、分工合作,促进全市旱碱麦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提升——

“这段时间,要注意防治茎基腐、麦蜘蛛等病虫害。有空多到地里看看,如有病虫害发生及时用药防治。我们也会加强田间调查,进行研判预警……”近日,市农业农村局技术推广站、渤海新区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技术推广站及植保站的农技人员们走进渤海新区黄骅市齐家务镇寨里村,与和盛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户面对面交流麦田管理要点。

和盛昌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了2000多亩旱碱麦。今春返青时,合作社的旱碱麦苗以二类苗、三类苗居多。在农技专家们的指导下,合作社及时进行了镇压锄划、施肥喷肥等管理措施。目前,这里的旱碱麦田苗情转化良好。

这还只是市旱碱麦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体系“护航”全市旱碱麦生长的一个缩影。

为助力旱碱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的推广与应用,推进良种、良机、良法、良制集成配套,去年,我市组建了旱碱麦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体系。1108名省、市、县、乡、村的专家、技术人员、种地能手、土专家等农业人才,组成了涵盖种子、农技、植保、农机、耕保等领域的推广队伍,通过五级联动、分工合作,促进全市旱碱麦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提升。

其中,瞄准“引智”,组建了市旱碱麦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体系专家顾问组,邀请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为技术顾问,为全市旱碱麦种植技术推广及创新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凝聚“合力”,成立了栽培、种子、农机、植保、耕保5个技术工作组,具体负责全市旱碱麦种植全过程相关技术推广工作。其中,栽培技术组主要负责制定旱碱麦生产管理技术意见,做好旱碱麦种植模式、科学施肥、苗情监测、防灾减灾等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宣传培训、示范推广;种子技术组致力于筛选示范旱碱麦品种、推广应用优良品种、保障种子质量数量,建设旱碱麦标准化繁育基地;农机技术组主要在加快推广应用深松深翻等技术及先进农业机械、指导旱碱麦种植全过程农机设备的维护使用等方面发力;植保技术组负责监测旱碱麦病虫草害,及时发布病虫草情预报信息,指导旱碱麦种植户适期科学精准防控;耕保技术组的主要职责是构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做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措施的推广应用,推进耕地质量监测与保护提升。

为打通农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推广体系还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海兴县、盐山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沧县、青县、南皮县7个县(市)的58个乡镇、878个村庄,选取县级推广人员110人、乡级推广人员80人、村级推广人员880人,建立起“一村一名技术员”体系。

市旱碱麦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成后,针对旱碱麦播种、冬管、春管等重点阶段,对生产形势进行分析研判,为科学种植旱碱麦提供依据。

自去年9月开始,推广体系在渤海新区黄骅市开展了旱碱麦播种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对旱情形势下的旱碱麦播种进行会商,开展田间调查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科学匹配播期和播量,提高旱碱麦播种质量。

今年以来,推广体系多次组织省、市专家及县、乡、村农技人员开展田间调查,根据苗情长势、存在问题和生产实际,进行技术会商,提出《旱碱麦促弱转壮春季管理技术建议》《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等技术管理建议。

与此同时,不断宣传推广旱碱麦标准化生产技术。市、县两级组织了旱碱麦春季管理培训月暨技术会商培训会、植保工作培训会和各类培训观摩活动。省、市、县、乡推广体系农技人员多次到村庄、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农户解决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目前,推广体系已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800余人(次),累计开展培训宣传33次,培训人数超130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技术挂图5500多份,关键适用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

“目前,全市近155万亩旱碱麦已进入拔节期,一二类苗比例由20%上涨到了55.5%,转化升级良好。”市旱碱麦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体系相关责任人潘秀芬说,下一步,推广体系将针对旱碱麦中后期管理要点,继续推进技术人员到一线,加强苗情、墒情、病虫草情的监测,引导农户积极落实“一喷三防”和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为旱碱麦丰产打好基础。

2024-04-24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李晓洋 曹华宁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5948.html 1 旱碱麦增收有“强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