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
让合作社“牛”气冲天
4月24日一早,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二庄镇振骅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内一派热气腾腾——这边牛儿悠闲地吃着草,那边奶农将冒着热气的鲜奶装罐,准备运往合作的乳品企业。合作社奶牛存栏数百头,可谓“牛”气冲天,负责人王建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牛”人。
王建勇表示,现代养殖业已经进入智能化养殖时代,企业要拥抱新趋势,才能畅享产业发展红利。
“我们合作社里,每头奶牛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带有发射器的铭牌——数据项圈,它采用以色列相关技术,一牛一铭牌,相当于奶牛的身份证。铭牌可以实时监控奶牛的身体状况,并将每头牛的体重、运动量、采食量、实时体温等数据传输并储存到服务器内,合作社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每头牛的健康情况并以此制定相关养殖管理方案。”王建勇自豪地说。
这些健康数据还会通过互联网传送到合作乳品企业,实现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如果出现不合格产品,可以根据相关数据追踪到是哪头牛、什么时间产出的鲜奶。不仅如此,奶牛所产的牛奶数据也会时时上传到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保让消费者喝上放心奶。
智能化养殖,让合作社产出了好奶,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吸引蒙牛、君乐宝等国内知名乳企前来合作。
牛场倒闭
被迫二次创业
别看王建勇现在这么“牛”,刚开始创业时也走过不少弯路。
当年,王建勇去天津打工,在郊区一家奶牛场工作。他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养殖技术。但好景不长,由于牛场管理不善,经营日益困难,面临倒闭。王建勇和3个伙伴共同承包了奶牛场,并投入20余万元,购进了20多头奶牛,开始了创业之路。
“在创业前期,由于人工、硬件设施、资源都不成熟,事事需要亲力亲为。为了减少开销,我要去距离牛棚很远的洼地里打草。牛奶没有固定销路,我就骑着三轮车将牛奶拉到人流量大的市场售卖。”回想起创业之初,王建勇很是感慨。
辛勤的付出,让王建勇搭上了产业快速发展的列车,牛场经营收益还不错。
正当王建勇想进一步扩大经营时,一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席卷全国,猛烈地冲击了国内的牛奶产业。
这一黑天鹅事件对王建勇的奶牛场冲击不小,鲜奶没人要了,一桶一桶倒进河沟里。那段日子,至今令他心有余悸。
这次事件让王建勇明白,质量安全是奶业发展的生命线,原生乳的质量安全是整个奶业质量安全的源头和基础。
“生奶安全事件,主要是由一些奶牛养殖散户的不规范操作导致。我们规模化的大型养殖场,从挤奶到管道再到罐装,中间过程很难出现人为干预的机会,因此奶牛养殖规模化、数字化将是必然趋势,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危机中,王建勇看到了新机遇。
于是,王建勇回到黄骅成立振骅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将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使奶牛数量增加到近200头。还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合作社成为蒙牛的供货商。
变废为宝
秸秆成优质饲料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王建勇还逐渐将智能化养殖理念带入合作社,数据项圈、24位的SCR挤奶机等大批智能设备被引入合作社。
现在,从挤生奶到生牛奶降温至2℃至6℃,再到进入保温奶罐,需要现场对生奶进行10余项指标检测和完成降温保鲜过程,并确保营养成分不流失。
依托当地便捷的交通及区位优势,所有原生奶在2小时内即可送达乳制品加工车间,确保营养成分不流失,实现了养殖场和乳制品企业的无缝对接。
“奶牛养殖要想保持一定收益,就要实现规模化经营。这在城市近郊很难实现,在家乡却没有问题。这里土地较多,在提供养殖用地的同时还能提供大量优质饲料。每年夏秋两季,合作社大量收储麦秸和玉米秸秆时,农民都踊跃送货上门。这不仅为周边农民提供了增收的新渠道,也让合作社在实现规模化发展的同时,降低了养殖成本。”王建勇笑着说。
目前,王建勇的合作社养殖奶牛形成了饲料混合配比、产奶毫升数、奶牛健康数据的全线智能化与数据化,并与省内龙头牛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