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4月24日至25日,由市教科所和京津冀特殊教育协同发展联盟主办、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承办的“京津沧深度协作 教学评共向未来”培智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合研讨会在市特教学校召开。京津沧三地特教教师通过专家讲座、校长论坛、课例观摩研讨和经验分享,围绕培智教育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创新探索展开深入交流。
自去年8月与北京市朝阳区安华学校、天津市河西区启智学校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以来,市特教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加强三地互动合作。
专家引领 持续更新教育理念
在此次研讨会上,北京联合大学教授毛荣建以“培智学校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从特殊儿童的学习、培智学校的教学以及有效教学的实践三个方面入手,将前沿的教育理念分享给特教老师们。
像这样的专业引领,还有很多。
在三所友好合作校签约仪式上,全国知名特教专家刘全礼围绕特教学校课堂教学提出建设性意见。
市特教学校还邀请京津友好合作校的两位校长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大会,针对如何当好一名特教教师、怎样做好职业规划等问题,为刚刚走上特教岗位的老师们指点迷津。
探索实践 按需教学深化体验
经验分享环节,市特教学校教师郝康奇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培智教育课改实验班的特色教学模式。
针对一年级培智生,今年1月,市特教学校成立了培智教育课改实验班。
每天上午和下午的第一节课,是实验班学生的自主进校时间。刚开学时,每天由两位老师对孩子们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准确找到教室。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学生就能够自己进校了。这不仅淡化了培智生的独特性,也让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和需求。为此,实验班设置了分组教学区,根据孩子们的个人情况分成4个小组。在分组教学中,任务单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分组区域还兼具个训功能,老师会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跟上集体进度;对于其他同学,老师则会为其布置进一步的任务。
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在问好和再见时,老师会采取多种方式,如点名答到、集体问候、师生相互问候等,引导学生“主动说出来”。从画竖线、无规则涂色,到两点连线、大范围涂色,再到描画图形、界内涂色,直至多点连线画出动物或水果,“主动画出来”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控笔能力,而且让他们多了一种交流表达的方式。夹取东西、参与集体游戏、进行感统训练……“主动做出来”提升了学生动作的精细化和协调性,更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深度合作 携手共谋特教未来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朝阳区安华学校和天津市河西区启智学校的老师也围绕培智生的课堂和生活教学进行了课例观摩研讨和经验交流分享。
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后,京津沧三所特教学校在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研修、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共通。
市特教学校校长付康带队前往天津市河西区启智学校,考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的蘑菇种植项目,为培智生拓宽就业渠道。
市特教学校还组织教师前往北京市朝阳区安华学校进行跟岗学习。老师们全程参与班级教学,针对课程构架、包班制教学、教研活动等进行深入交流,回校后把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尽快融入教学实践中。
去年11月,在“数字教育时代背景下京津冀特殊教育信息化协同发展研讨会”上,付康向来自京津冀的百余名特教同仁介绍了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历程,并就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方面作经验分享。市特教学校也入选京津冀特殊教育协同发展联盟。
“教育从来不是闭门育林,而是相互帮扶、相互学习,聚力成长。下一步,我们会更加密切与京津友好合作校的联系,通过多种方式深化协作,不断提升市特教学校的教育质量。”付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