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旱碱麦面包、旱碱麦贝果、高纤旱碱麦半干面、旱碱麦高纤煎饼果子、旱碱麦糊粉层饼干、谷物休闲食品,还有旱碱麦啤酒、麦芽茶……你能想到吗?除了面粉、面花,旱碱麦还能这样“七十二变”?日前,在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成立大会暨盐碱地特色产业科技成果展示交流会上,这些丰富多彩的旱碱麦制品一亮相,便引起关注。
“来,尝尝我们的旱碱麦贝果和面包。贝果全部由旱碱麦面粉制作而成,外韧内软。面包由高筋面粉和30%的旱碱麦面粉制作而成,比普通面包麦香更浓郁、口感更丰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的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副研究员李明,热情地向来宾介绍。
对于旱碱麦,李明如数家珍。早在2021年,她所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就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开展合作,研究旱碱麦的籽粒质量和加工适宜性。去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组建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正式揭牌,设立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进一步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助力旱碱麦产业提档升级。今年,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支持下,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挂牌,也为京津冀的优势科研力量提供了共同平台,以促进旱碱麦研究与应用的深入发展。
“沧州的旱碱麦种植历史悠久,已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旱碱麦产业集群。随着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一些共性问题慢慢显现,如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李明说,“针对这些薄弱环节,研发中心主要就挖掘旱碱麦独特品质、攻关关键加工技术及研发营养健康旱碱麦制品等三方面进行研究。”
她说,团队连续两年,对7个同时在盐碱地和普通地种植的小麦品种进行独特品质的挖掘与分析实验。研究发现,尽管旱碱麦在出粉率、千粒重和容重方面相对较低,但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高,且富含次生代谢产物、麦香浓郁,这些特性使得旱碱麦在精深加工领域拥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加工技术的突破让旱碱麦长出“长腿”。研究中心通过采用淀粉老化回生抑制技术和微生物控制技术,将面花的常温货架期从原先的一两天延长至7天以上,使得旱碱麦产品的销售半径从本地拓展到河北省及其周边地区,满足了电商销售和快递物流需要。
为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研究中心还开发了多种旱碱麦食品,包括面包、半干面条、饼干和谷物休闲食品,都具有方便、即食和营养丰富的特点。同时,研究中心不断改进旱碱麦副产品的处理方式,如将麸皮和麦胚作为食品配料,不但增强了产品的营养价值,还显著提高了副产物的附加值。目前,在高纤面包和高纤旱碱麦半干面等制品中,麦麸的添加量可达15%至25%,初步实现了旱碱麦的适度加工和高值化利用。接下来,研究中心还将继续通过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加深与我市本地企业的联系,助力更多旱碱麦制品研发成果落地。
另一个展台上,旱碱麦精酿啤酒也让来宾们觉得新奇不已。
“没想到,旱碱麦还能被加工成啤酒,我尝了一口,味道醇厚,挺新鲜。”一位来宾品鉴后说道。
在旱碱麦加工产业中,精酿啤酒产业尚属空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首次采用黄骅本地旱碱麦芽与大麦芽为主要原料,自主研发发芽炒制工艺,通过控制发酵温度、时间,严格监控发酵进程,及时调整发酵工艺参数,创制出口感醇厚、酒体饱满的旱碱麦精酿啤酒。
“研究院下设4个中试车间,其中一个便是啤酒加工中试车间,目前正在建设中。精酿啤酒这种在实验室小规模试验阶段取得的科研成果,后续将被转移到中试车间进行进一步试验和开发。通过中试后产品基本成型,便可由有意向的企业接手,实现成果转化并投入生产。”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副院长刘贞贞介绍道。
由旱碱麦麦芽、小米和酸枣仁配制的旱碱麦麦芽茶,用旱碱麦、全大豆、奶粉生产旱碱麦双蛋白蛋糕,以旱碱麦糊粉层和旱碱麦面粉为原料制成旱碱麦糊粉层饼干……在科研力量的支持下,旱碱麦产业提档升级有了更多支点。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融合技术的应用与示范,推动旱碱麦加工制品产品特征化、品质数字化、商品品牌化。同时,积极了解企业的发展问题和技术需求等,加强合作力度,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促进旱碱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刘贞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