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斐斐
清晨,当红日悄然升起的时候,张志军和国学基地的老师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通过线上线下带领大家同学一首诗,吟诵、赏析、互动,深入地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和历史典故。
这是南皮子衿堂国学基地开展的活动之一,自2018年建立以来,子衿堂通过开展近千场体验式的公益文化活动,带动了万余人参与学习,在古城南皮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一个梦
张志军是子衿堂国学基地的发起者和组织者。53岁的她,温文尔雅,谈吐不俗。这份淡雅的气质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张志军的父母都是教育工作者,家庭读书氛围甚浓。母亲从她会说话起就开始教她背诵诗词古文。到上小学时,她就已经能背诵几百首诗词了。父亲是个文史爱好者,经常在书店借书回家读。那些书极具吸引力,在父亲看累了睡着时,张志军就偷偷拿来读。那时候,她的最大愿望就是,能埋头书海,当一名图书管理员。
带着对诗词古文的痴迷,张志军结婚生子后,以父母同样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孩子多读书,特别是读国学经典。不只是教育自己孩子,她还热衷于研究家庭教育,带动上千名中小学生学习经典。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孩子们通过大量阅读,理解能力不断增强,很快就能抓住重点,学习效率也不断提高,这对孩子成长和性格的形成都大有好处。
于是,一个国学基地的梦开始在她心里有了雏形。怎样把文字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怎样解决低龄孩子们课堂坐不住的问题?怎样让学习更有效率?……带着一系列问题,张志军确定了国学基地的教育方式——通过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为孩子们铸魂培根。
三个书馆
2018年,张志军的子衿堂国学基地在南皮县城开馆。6年以来,她和20多位老师研发制作了上千个教学课件,线上线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千场读书活动。在南皮县文广旅局的指导下,托管了王蒙青春万岁书院和狮城书房·信和城馆。三“馆”齐下,书香如流。
除了清晨的“诗时间”,共读名著是孩子们喜爱且互动性强的活动。子衿堂老师们按照中小学年级的划分,以不同的方式与孩子们共读共享。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老师们以生动的视频图片等为载体,加之绘声绘色的讲解,寓教于乐。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则是从文字的书写、故事的脉络、人物的塑造、矛盾情节的制造等方面深入分析“名著为何为名著”。
中国的节气里,有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底色。二十四节气加之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三个学馆都会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孩子们身着汉服,从古诗古文里体会自然规律和为人之道。
张志军说,去年,几十场共读苏东坡活动从十几个角度分析了苏东坡和“三苏”文化,带动了老中青几千人共同学习。他们与古人“交朋友”,寻找书中的先贤,根据情节编排了舞台剧,让大家体会更深、受益匪浅。
南皮是诗祖尹吉甫的家乡,为了推广诗经文化,张志军每年都会举办“万人颂《诗经》”活动。把《诗经》寓于舞蹈、朗诵、演唱等艺术形式中,让孩子们演绎各种角色,体会来自千年前的诗经之美。目前,通过这种方式,一大部分孩子已经能背诵几十首《诗经》里的诗。
今年,南皮县开展了“千年古县 万家书香”全民阅读活动。张志军作为主要阅读推广人,采用“家、校、馆”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校、家长、书馆合力开展线上线下读书活动100多场,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万人读书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南皮县迎宾小学的师生们是在书香中度过的。他们诵读古诗词,琅琅书声回荡在校园里的角角落落。学校信息中心主任刘文艳说,从去年3月,迎宾小学和子衿堂开展“家、校、馆”读书联建以来,举办了数10场互动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和写作水平,带动了几千个家庭共享书香。
学校和子衿堂共同开展“我与图书馆的故事”征文大赛,其中有80多篇文章上报给县教育局作为范文推广,提高了孩子们写作的积极性。在南皮县第一届古诗文大会上,经过子衿堂老师们的指导和精心编排,迎宾小学取得了团体冠亚军、个人冠亚军的好成绩。
朱桐瑶是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从上小学起就在子衿堂国学基地学习,受益良多。她的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这都源自于爱读书的好习惯。“孩子们现在识字量很大,视野也不断开阔,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不断提升,孩子每天都是信心满满。” 朱桐瑶的妈妈说,现在她也跟着孩子一起亲子共读,已经把中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诗词古文都背过了。这样的读书习惯,更激发了孩子探索新世界的好奇心,对她的成长大有裨益。
王梓爱的姥姥高保成热爱读书,从外孙女上幼儿园就带着她参加了子衿堂的家庭课堂。4年来,王梓爱已经背诵诗词几百首。她们共同读书、挖掘历史,家庭的书香氛围也越来越浓。
张志军说,让所有人都爱上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是她坚持的信念,她将继续带领更多人与书交友,共享学习带来的快乐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