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杰
一大早,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村民杨东进便来到自家麦田,查看小麦长势。“看这样子,今年又是一个好收成。”他高兴地说。
2023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令杨东进激动的是,总书记走进了自家麦田。
转眼一年过去了,杨东进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我正在地里拔麦蒿,一抬眼就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向这边走来。”杨东进说,“总书记亲切询问我家麦子的产量,成本是多少,收入是多少,话语中充满关心和温暖。”
杨东进说,他家种着32亩地,如今将7亩田地托管出去,平日夫妻俩农闲时还外出打工,虽然辛苦点,但日子是甜的。
杨东进身材瘦削,皮肤黝黑,十几岁就跟着父母下地干农活,那时,起早贪黑、干不完的体力活不说,一年到头粮食产量还不高,经常听父亲抱怨盐碱地不长粮。
大约10多年前,联合收割机开进农村,极大程度解放了人力。又过了几年,农技人员培育出适合盐碱地生长的品种“捷麦19”,亩产得到了很大提升。杨东进说,现在村里大多数种的都是这个品种,不仅产量高,还能抗倒伏。
杨东进指着远方绿油油的麦田说,“看,这里正在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质量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粮食产量也会再上一个台阶。”
“总书记这么关心我们农民,我们更得加油干,多打粮、打好粮。我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红火。”杨东进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