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水资源保障实现新突破。2023年,全省累计完成河道生态补水58.55亿立方米(不包含汛期水库集中泄洪)。洋河、青龙河、滦河等7条河流全部完成国家下达的生态流量保障目标,唐河、滹沱河、南运河等8条河流全部完成恢复“有水”目标,白洋淀流域形成最大有水河长1393公里。
水生态保护展现新面貌。截至目前,白洋淀鱼类已恢复至48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21种,中华鳑鲏、乌鳢等土著鱼类全淀广泛分布;野生鸟类增加到279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0种。衡水湖鸟类总数增至33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3种。白洋淀、衡水湖日益呈现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万鸟翔集的胜景。
2023年,我省统筹“三个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有序开展。
推进生态缓冲带和湿地建设,2023年共安排中央和省级水污染防治资金开展人工湿地建设项目12项,涉及总投资7亿元;生态缓冲带建设9处,涉及总投资4.9亿元。推进河湖生物资源保护,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30亿单位以上,有效提高水生生物多样性。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坚持治污与增绿并举、修复与保护并重,在雄安新区持续推进退耕还淀,累计造林47万亩,“千年秀林”美景绽放,“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初具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