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作为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外迁的重要承接地,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前身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国内首开“生产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实现在沧州生产“北京药”。随着4月28日京津冀三方签署协议,“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正式更名为“京津冀·沧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京津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引领优势和津冀两地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基础实现了更紧密对接。三地按照“合作共享”原则,通过“市场优先、政府引导”方式,深化京津冀产业生物医药领域合作,增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互补能力,形成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积极探索药品生产异地延伸监管新模式、新机制。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对“双链”双向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为更好承接京津科技溢出效应,我市大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提升京津科技成果在沧州孵化转化产业化质效,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县域特色产业创新需求,积极对接京津创新策源地,联手打造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组建一批产业创新联合体,促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创新之花”结出更多“发展之果”。同时,不断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强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和中试基地,打通科技成果向生产领域转化通道。目前,沧州与京津共建省级研发平台35家,开展产业技术研究项目500余项;全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13家,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超200亿元。
在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海派特膜科技(河北)有限公司组装车间内,工人正在组装柱式膜组件。“柱式膜组件中使用的高性能中空纤维分离膜是我们公司的核心产品,这款产品的成功量产得益于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公司副总经理方朗说,“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成立后,我们受邀到这里考察。这里不仅提供宽敞的厂房、项目资金支持,还有良好的膜产业发展基础,可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我们最终选择将公司落户于此。”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平台建设是重要支撑。2022年6月,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成立;18个科研团队、35名科技专家入驻,4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下,沧州市天津工业大学研究院将天津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优势和沧州市的产业、区位、政策等优势结合,建设成为集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研发、高端人才聚集、国际合作交流于一体的创新型研究院,成为津冀之间推动更多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的一条纽带。
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一盘棋”,人才是“关键一子”。近年来,我市携手京津引才聚才,创新人才政策,激发人才资源活力,为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注入强大动力。
日前,记者走进位于河间市的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时小军正和同事讨论“废旧汽车零部件绿色再造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的进展情况。
“这个项目是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废旧汽车零部件绿色再制造需求,我们团队研究了激光绿色清洗技术,开发了用于激光清洗的激光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优化了激光清洗工艺。”时小军说,再制造领域应用激光绿色清洗技术后,可实现难清洗汽车零部件的无污染、无损、高效清洗。
时小军是北京人,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再制造方面的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2018年,河间市从国内一流院校引进4位博士、7位硕士,牵头成立京津冀再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时小军就是其中之一。这里拥有技术研发中心、检测认证中心、咨询服务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企业推进技术改造升级。
时小军说,这些年,他和团队专心进行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到当地一些企业,助力再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如今,该研究院已成为国内唯一面向再制造全产业链开展创新技术开发与服务的研究中心,为京津冀地区和全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服务。
人才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智力保障。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市全力打造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强化人才政策创新。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完善柔性引进人才工作机制,出台了《关于实施柔性引进人才激励支持若干措施》《沧州市“人才飞地”暂行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鼓励用人单位柔性引进京津等地高层次人才,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勤劳智慧的沧州儿女将抢抓机遇,真抓实干,主动作为,以实际行动谱写更加绚丽多彩的协同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