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第05版:05

运河流淌逾千年,沧州段历史最长的桥却不足百年,其原因与漕运有关。 运河沟通了南北,桥梁连接着东西。 水驿、渡口、码头等处,往往被选择成为建桥地点。

千年大运河 百年沧州桥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郎文生讲述解放路桥的故事

青县流河老桥和流河新桥

石黄高速桥

当年河北省地方粮票上的图案,就是曾为亚洲第一大倒虹吸水利工程的肖家楼桥。

夜晚的运河桥流光溢彩

策划:周红红

■本期嘉宾

郎文生 沧州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张海军 南运河管理处工作人员

张彦广 吴桥作家

潘洪斌 青县文化学者

“如果城市是有生命的,那么运河和桥梁便是它的经脉。桥即是路,路即是桥。自从有了桥,河东河西,你来我往,方便多了,感情自然也厚了。”5月14日,站在南川老街上,望着北面的解放路桥,郎文生颇多感慨。

如果以解放路桥为中心来看沧州城区的运河桥,由此向北,依次有光荣路彩虹桥、新华路桥、永济大桥、沧化桥、展馆桥、北陈屯闸公路桥、渤海大桥;向南,则是沧曲桥、百狮桥、黄河路桥、佟卉桥、九河桥、九河路桥、海河大桥、国道307绕城桥、石黄高速桥。

17座桥造型各异、气势宏大、各有其美。桥上的灯光亮化很美,到了晚上,各桥流光溢彩,变幻迷人色彩。夜幕下,空中的星月连同游船、灯光、桥影,投射在河面上,让运河有了一种静谧、梦幻、浪漫的美。

市区的17座桥只是运河上沧州桥梁的一个缩影。从吴桥到青县,在运河流经沧州的216公里上,一共有70多座姿态各异、用途不同的桥。它们包括高速铁路跨河桥、普通铁路跨河桥、高速跨河桥、交通桥、水利工程桥、步行景观桥。这些桥横跨运河,成为运河上的景观和文化符号,彰显着不同历史时期沧州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沧州桥梁建设者们的智慧。

大运河沧州段

1938年才有第一座桥

郎文生关注运河,是从2018年拍摄《飞跃南运河》专题文献纪录片开始的,在拍摄采访中,逐渐对运河上年代不一、形态各异的桥梁产生了兴趣。

“那时运河里的水很少,我们常常走到桥下的河滩地里去探看运河。河与桥就像矛与盾。河流无形中阻隔了两岸居民的生活与交流。桥恰恰相反,它跨越河流之上,沟通了两岸的交通、密切了两岸居民的生活。但是,就像矛离不了盾一样,河也离不了桥。我开始尝试着认知、解读母亲河上的沧州桥。”郎文生说。

首先要找的是大运河沧州段的第一座桥。这座桥,郎文生找了很久。开始以为是范桥,后来发现不对,范桥只是兴济在宋代时的名称;后来以为是观灯桥,发现也不对,尽管离运河很近,但它并不位于运河上。直到在《沧州地区公路史》上发现了相关记载,他才最终弄清楚沧州最早的运河桥,是泊头木桥。

运河流淌千年,为何直到1938年,沧州段才第一次有了桥?原来,这和运河漕运有关,也和沧州段运河河道的特点有关。明清之后,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一切都要让步于漕运的畅通。沧州段运河最大的特点是弯道多,“三弯抵一闸”能解决运河漕运的安全,河东河西要联系,可以设渡口。除了保障漕运畅通不允许在运河上建桥以外,还有一点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建造大型跨运河桥梁的技术能力不是十分成熟。

“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日军以津浦铁路沿线为基地,向腹地进犯。横亘南北的运河,阻碍了他们向运河对岸侵略的脚步。1938年,日军首先在泊头修建了第一座木桥,以便调配兵力、运输物资。随后,他们又在沧州、青县等地,陆续建桥,不断扩张。日本投降后,这些桥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接管。1946年5月,河东渤海部队解放泊头时,在这座桥上与国民党残部展开殊死激战。为了纪念牺牲的革命先烈,这些桥先后被命名为解放桥。这也是沧州、泊头为什么都有解放桥(沧州解放桥今更名为解放路桥)的原因。运河上的第一批沧州桥,饱含民族血泪史,也充满红色印记。

南桥北桥

曾为渡口、码头、驿站

走访中,郎文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建桥的地方,大多曾是运河上的驿站、渡口和码头。比如,市区的新华路桥是在原来白家口渡口的地方建起来的,解放路桥过去是沧州码头,新建的步行景观桥沧曲桥,它的位置距离南川古渡很近……这一发现,在走访运河中一次次得到了印证。

运河沧州段最南端的桥是吴桥县内的石济高铁桥。紧挨它的第六桥,因为是一座交通桥,承担着沟通河东河西的作用,所以更为老百姓看重。前不久,我们到吴桥县第六屯村采访时,在运河边的第六桥东,竖着“摆渡慈航”的标识牌,还有一组船夫摆舟的塑像。当地作家张彦广告诉我们,这里曾是渡口,他还采访过摆渡的老人,老人装着一肚子的运河故事。运河文化爱好者陈立新说,小时候,他住河西,到河东亲戚家走亲,就要坐摆渡过河。“那时过河走亲戚太不容易了,要绕远走不少路,才能找到摆渡口。人多的话,还要排队等候。”

运河沧州段最北端的桥也有两座,分别是流河老桥、流河新桥。两座桥距离很近,新桥北侧、运河西岸上建有古驿公园,诉说着流河驿的前世今生。流河驿创建于明永乐二年,是明清两代重要的水运驿站,距今已有620年的历史,多少诗人在这里留下了诗篇。这两座桥所在的位置非常特殊。这里不仅曾为驿站,还曾有码头、渡口和浮桥,一座老桥满足不了交通需要,于是新桥就自然产生了,成为这段运河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

“运河过去没有桥,沧州人记忆最深的是驿站、码头、渡口。”郎文生说,运河每个县市,都有不少渡口、码头。仅沧州城区就有南关口、江岔子、白家口、盐场等大小10多个码头、摆渡。这里曾是沧州人民东西往来、北上南下的地理原点。而今,70多座大桥飞架沧州运河上,两岸往来再也不是问题。

折射历史

反映城市建设发展

为了记录沧州运河上的桥梁,从吴桥到青县,郎文生走过两三回,收集、航拍了大量沧州运河桥的照片。他说,最近几年,运河上的桥越来越多,这些桥折射历史文化,反映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变迁,本身就很有故事和文化内涵。

“没有桥的时候,河东河西交流起来比较困难,两岸老百姓的风俗习惯都是不一样的。现在,很多东西都已经同质化了。如果说运河畅通了南北,那么桥就是打通运河两岸的‘连接线’,让这个世界更小了,让人与人之间更近了。”郎文生说。

过去,桥梁命名大多以附近的村庄命名,如霞口桥、杨圈桥、前薛窝桥等,简单好记,却少了些味道。近年来,新建桥的名字越来越有文化含量:九河桥,取意沧州位于九河下梢;佟卉桥,取意佟家花园的花卉种植;百狮桥,以旁边的公园百狮园命名,隐含沧州狮城的意思;沧曲桥,以附近的古建沧曲书舍命名,同时又暗含着沧州运河九曲十八弯的寓意……桥名不仅好听,还融合了沧州历史文化,很有新意。

市区新建的6座步行景观桥,充分体现了现代桥梁美学的特点。这6座桥,有的古朴简约,有的现代时尚,每座造型都不一样,呈现了不同的美,成为运河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新华路桥是沧州市区最早的混凝土桥,随着城市的发展,新华路扩宽后,新华路桥也随之不断加宽。今天的新华路桥,实际上是由不同年代的4座桥叠合在一起的。每次经过这里时,大家是否意识到,这座每天供人们东西通行的桥,本身就是城市建设最好的见证?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桥梁附近都有较大的集市,从而形成了桥梁经济现象。这种现象一直影响到今天。最为典型的是南川老街和园博园。如今,它们都已成为沧州的城市新地标。一座座桥梁不仅拉伸了沧州的城市框架和规模,也贯通了运河文脉、传承着古今文明。”郎文生说,每座桥都有自己的故事。寻访桥的故事,他会继续一路前行。

本版摄影

魏志广 郎文生

2024-05-17 本报记者 杨金丽 运河流淌逾千年,沧州段历史最长的桥却不足百年,其原因与漕运有关。 运河沟通了南北,桥梁连接着东西。 水驿、渡口、码头等处,往往被选择成为建桥地点。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8040.html 1 千年大运河 百年沧州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