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张陶窑后的杨树林,漫步在通幽的青石板路上,左耳的流水,右耳的鸟鸣,扑鼻的艾香,满眼的景色,连风都是异样地沁人心脾。
不远处,刻录着“刚柔还以山甫勋,孝友惟应张仲伦。虚说长年尚馀树,清风永世属斯人。”御赐诗的地方,据说,就是清乾隆帝东巡时,拜谒尹吉甫墓登大运河岸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乾隆帝东巡路过南皮,得知西周内史大臣、大将军尹吉甫墓在此,便命吏部侍郎曹秀先到坟前祭奠,并刻石立碑纪念。原碑上刻有曹秀先奉皇帝命撰写的碑文,碑文里就有这首诗。碑阴题曰:周卿士尹吉甫墓碑。墓碑残去一角,现存于南皮县博物馆。
张陶窑就坐落在南皮县冯家口镇西代庄村后的运河东岸上,这是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村庄。村民的房子掩映在高低错落的树木之间。每一棵树,都保留着原本的样子。这里的房舍既符合现代居住概念,又有老房子的灵魂。
村庄的魅力,大概就是接地气。喜欢乡野,喜欢自然笑着、打招呼的村民。河水静静流淌,鸟儿起起落落,孩子们跑跑跳跳,摘几朵小花,捉几只小虫,大自然才是孩子最释放天性的乐园。
乡村的生活朴实,附近村里的人,吃的都是第一手的瓜果蔬菜。自从引来黄河水、长江水,运河里多了黄河大鲤鱼和清江小鲢鱼。这两种野生鱼,不同于本地鱼,大鲤鱼呈长条状,通身黄鳞,肉质鲜美,没有一点儿土腥味;小鲢鱼肉质细腻、味道清甜,每一口都仿佛诉说着大自然的馈赠,使人垂涎欲滴、欲罢不能。
这是一座独立的枣红色砖瓦的院落,就建在河岸上,被杨柳、海棠、梨树等各种树木包围着,不远处有上千亩柠檬色的油菜花,如同披在河岸上的飘带,很迷人。
院落周围有成片高大的杨树林,明媚的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如同金色的雨点落在河面上。杨树枝干挺拔,灰白色的树皮上布满了细小的纹理,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印记。新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低声诉说着千年运河的故事。
远远望去,整片杨树林犹如绿色海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和生机。树下,绿草如茵,野花点缀其中,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为这片树林增添了几分娇艳和妩媚。在树林间的空地上,铺设了窄窄的石板路,还有几处铺有木质地板,是可架设帐篷的休闲区域。工作之余或节假日,约三两知己,摆一简易茶桌,几把藤椅,品茗聊天。蓝天、白云、绿树、花草、茶者相互映衬,岂不是一幅恬然和谐的自然画卷。
张陶窑有着600多年陶艺传承。600多年前,这里作为码头曾经船只林立、商贾云集、桨声灯影,俨然江南水乡。张陶窑最初的杰作,24公斤的贡砖,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水运到北京,为紫禁城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明永乐二年(1404),张姓由山西洪洞县辗转至北京漷县后,又迁此立村。因此地原为明代窑场,砖业发达,故取名窑场,后简称为窑厂。
张姓建村后,以窑业为生。后一支迁往南皮县印子头村(后分为前印村、后印村),分支为东、西门。晚清重臣、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为东门15世孙,而今的窑主张中正便是南皮张陶窑第19世传人。
走进张陶窑,入院即是非遗技艺展演露天大舞台,中间是两个展厅,东边尽头是张陶窑直播间兼小茶室。
展厅里,是满眼的陶瓷艺术品。大部分是窑主的陶瓷作品,还有一些文创产品和一大堆来研学体验学生留下的成品和半成品,琳琅满目。
张陶窑窑主叫张中正,五十有六,多年来在传承张家窑陶艺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高温窑变釉手绘瓷器技艺。他的作品釉色温润如玉、绚丽似霞,在各种名瓷当中,窑变釉瓷绘瓷器因其窑变特性和东西方艺术融合的特点,已然成为瓷界新宠。
张陶窑是大运河文化的一部分,是沧州早期的民间窑口,是土与火的手工技艺,经过张中正的传承,从烧制青砖瓦、粗陶发展到现在的陶与瓷。从实用器到观赏器,从陶釉结合到青花绘制,再到独门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
张中正把釉彩做西画油彩,用东方毛笔大写意形式表现出来,融汇了东西方艺术形式,呈现出绚丽色彩的手绘瓷器作品,有现代感,又有传统,通过高温的淬炼窑变,件件孤品诞生,有装饰和收藏价值。
在各种名瓷当中,高温窑变釉因其“窑变”的特点,被誉为最富神秘色彩的艺术瓷品之一。每一个成品都是瓷器的化茧成蝶,极难仿制和复制,因此艺术价值颇高。
张中正不仅仅满足于在这里研究、发展张氏陶艺。他还有更大的“野心”:要把这里的生活都化为艺术。在他的规划中,这里还要搞成以陶瓷为主题的文旅产业——陶舍+民宿,陶舍+酒吧,将艺术与自然完美结合。
泥塑制作、绘瓷体验、河边垂钓、林间散步、花间嬉戏,在游玩当中,人们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愉悦了身心。凡此乐趣种种,禁不住浑身发痒,令人跃跃欲试。
风从张陶窑屋后的林海拂过,一路绕过树梢头,越进门廊,如丝似绢的清凉渐渐抚平了心头所有的烦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