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讲究精气神,武术名家郭贵增往那里一坐,腰背挺拔,目光炯炯。绛红色上衣,黑裤子,虽年逾古稀,仍精神矍铄。
沧州是侠客武师的云集之地,一代代留下了尚武之风,被称为“武术之乡”。
郭贵增就出生于武术世家,10岁就随祖父郭长生习练通臂拳、劈挂拳,后从父郭瑞林习通臂二十四式及武术散手。
在郭贵增的印象中,祖父每天天不亮就去运河边挑水,把家里两口大缸挑满再去练功。民国初年,保定组建武术营,18岁的郭长生入营后,学得合一通臂拳法与苗刀绝技,后被聘为武术教官。1928年,他参加全国武术擂台赛并获“优胜者”称号,通臂拳名声大振,郭长生也被称为“郭燕子”。
郭长生不仅武艺高超,最令人敬重的是他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抗战期间,他坚决不为日伪做事,回乡务农。驻沧州日军多次派人重金聘请他教授苗刀,他借口照顾母亲,坚辞不受。
郭贵增回忆,祖父郭长生带着父亲郭瑞林、叔父郭瑞祥,每天早晨四时起床,即使冬日雪天,也会在操场上扫出一块空地,进行练习。一个月下来,新鞋的底子就磨破了。
沧州通臂拳,源于天津独流镇的合一通臂拳,也称通臂二十四式。实际上,其招式不止二十四个,演练起来也没有固定的表演套路,而是招招实用、急速多变,有“千趟架子万趟步,通臂出来一势打不完”的说法。花几年时间下工夫苦练,很多人都可以练到“出不见手,两脚生风”。郭长生一次与人交手时,对方离自己两丈开外,他不跳不跃,仿佛脚下生风,嗖嗖地,攻到对方身前将他击倒,“郭燕子”名不虚传。
郭贵增说,祖父习武讲究道法自然,有三不练:吃饱不练,饿了不练,心情不好不练。习武首先要学会用气,气就是呼吸,要形神兼备,层次清楚,布局合理,功法引人入胜,动作舒展大方。
郭贵增一家为沧州武术的发扬光大作出了很大贡献。祖父郭长生和父亲郭瑞林培养出的学生,在全国武术比赛上获得不少奖项。叔父郭瑞祥也精通劈挂拳、通臂拳和苗刀,还被评为中国武术最高段九段。
作为沧州市武术名家、沧州武术(劈挂拳)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贵增也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武术的传承发展。他多次参加河北省及沧州市组织的传统武术比赛、武术散手表演赛,并入选国家队参加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获得劈挂拳、疯魔棍两项金牌。他还编写出版了《原步通臂拳二十四式》一书,为沧州传统武术的推广、武术散手比赛规则的制订及试行做了大量工作。
“传统武术是中华瑰宝,一旦失传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将它传承下去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到现在好多学生都戴着眼镜,郭贵增嘴上不说,心里却有点着急,他希望孩子们从武术锻炼中受益。
除了平时在沧州师范学院武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外,郭贵增的大量业余时间都用于义务教学。为了让同道和孩子们更好地习练武艺,他自掏腰包购置了器械和毯子等。郭贵增说,自己没什么私心,只要大家想学,他就一直教下去。
二十多年来,郭贵增义务教授学员数百名,不少学员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有的因为武术特长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他的孙子、孙女也是从小习武,孙子郭厚泽曾获得武术大赛少年组武术全能冠军,孙女郭蕙泽也被选进沧州体校武术女队深造。
交谈中,郭贵增几次提起人品。过去拳房有纪律,讲究仁、义、礼、智、信,尊师重德,崇侠尚义,非德不收,非德不授。郭贵增说,人品是第一位的,技术精湛是次要的。习武首先要人品正,才能立得住,中国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永久地传承下去。
古往今来,深沉多情的大运河不知孕育了多少文化名人和堪称传奇的文化遗产。这传奇犹如一面古老的镜子,折射着运河的两岸风光,也折射着运河儿女的勤劳善良。这生命的长河,只有注入人民的智慧,才更富有灵魂和生机,才能更加浩浩荡荡地流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