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南皮县冯家口镇中上桥村的不少村民,却当起了“甩手掌柜”。
“村‘两委’牵头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了我们的土地,到时候就给我们分红。我们不用干活,坐着就有钱挣!”村民刘洪臣笑着说。
村民们不再为农活所累,中上桥村的地头上却依然一派丰收景象。这边,紫花苜蓿流青溢翠;那边,绿油油的小麦长势喜人。
“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农业开发公司,流转村民的土地后,一直靠种植苜蓿增收。2023年,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每亩地给村民分红1450余元。”村党支部书记刘炳锋打开了话匣子,“由于苜蓿生长多年后产量呈下降趋势,去年,我们咨询农业专家后,就清除了500多亩苜蓿,改种小麦。这几年种植苜蓿,不仅让土地增收,还改良了土壤,我们对今年小麦丰收十分期待。”
别看中上桥村现在发展得红红火火,前些年村集体却腰包空空,一度面临着想干事儿却没有启动资金的窘境。
2017年,中上桥村脱贫后,就开始探寻促进村庄发展的新道路。
“当时我们想干实事,村里却没有资金,难坏了。幸好后来借上了东风,用上级的好政策作杠杆,才推动了土地流转,撬动了产业发展。”刘炳锋说道。
原来,当时上级部门在南皮县推行“雨养旱作”项目,鼓励农户通过种植抗旱作物,配套旱作技术,实现不需要灌溉、完全利用自然降水从事的农业生产,并给予相应补助。
“借助‘雨养旱作’项目,不仅可以把个体农户组织起来、把闲置的资源整合起来,解决大伙儿的后顾之忧,还能让土地活起来,实现农户和村集体‘双增收’,多好的事儿!”刘炳锋说,村“两委”决定借政策东风,托管全村土地,采用大型机械作业,发展不需要灌溉的特色苜蓿种植产业。为此,他们还到泊头市寺门村镇学习经营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经验,赴天津市武清区学习种植紫花苜蓿的先进经验。
2019年,中上桥村“两委”班子及党员示范户牵头成立中上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中上桥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村“两委”的组织优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的市场优势叠加,探索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的新路。
“这些年,我们将村里零散的800余亩土地集中后,成方连片耕种,不仅便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同时还通过去地界、去台田沟增加了耕种面积。土地流转至合作社,用大型机械作业,农民不用干农活也能有收入。”刘炳锋说,农业开发公司组建专业团队进行田间管理,按市场行情对外销售农产品,按照收益向股民分红,并收取管理费来壮大村集体经济。
“我们不用干活,不是真的不干活。我们村制造业发达,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村民们到工厂打工,再挣一份工资。”刘洪臣说。
2023年,中上桥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每亩地给村民分红1450余元,形成了“农户得效益、合作社得扩大、集体经济规模得壮大”的良好局面。这两年,他们还相继流转了周边村庄的几十亩土地,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
今年,中上桥村党支部还与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围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进行交流研讨,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联村发展集体经济、争取新型集体经济试点、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复合利用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探索乡村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振兴之路。
依托丰富的农资采配资源,中上桥村还计划整合本村和周边地区的闲散农机资源,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走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