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渤海新区黄骅市头茬苜蓿收获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养分管理岗位专家何峰带领的试验团队传来好消息——他们在中度盐碱地上成功种植苜蓿并实现了增产,为改良利用盐碱地提供了新思路。
在羊三木回族乡林江农场,何峰团队的科研人员有的忙着收割苜蓿,有的对盐碱地的土壤结构、盐分含量、水分状况、苜蓿株高等进行采样分析,以便更好地与预期效果进行比对。
经过一季的生长,试验田里的苜蓿长势良好。中度盐碱地上的苜蓿虽然生长初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但在生长后期,通过精心管理,产量得到显著提升。
“经过测产,头茬苜蓿干草在中度盐碱地的亩均产量为440公斤左右,比实验前提高了45%,重度盐碱地也成功长出苜蓿,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何峰说,“这一成果不仅证明了中重度盐碱地种植苜蓿的可行性,也为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量可溶性盐类的土地,其盐分过高会抑制植物的生长,导致土地生产力低下。长期以来,盐碱地的治理和改良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难题。
何峰团队因地制宜定制了一套具有超级过滤和反渗透装置的“盐水过滤”系统,可以把坑塘里的咸水过滤成不同含盐量的微咸水,储存在蓄水池中,大大降低了咸水淡化的成本,并根据不同土壤和作物情况喷灌不同盐度的微咸水,集成了微咸水高效利用技术,解决了最为棘手的灌溉问题。
自去年开始,何峰团队在林江农场开展了盐碱地苜蓿微咸水高效利用技术研发、中重度盐碱地饲草专用肥研发、中重度盐碱化草地水盐运移规律研究相关实验,并针对性地制定了种植方案。他们选择了耐盐碱性能强的苜蓿品种,通过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优化种植密度等措施,成功改良了盐碱地的土壤环境,为苜蓿的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实验项目在促进微咸水高效利用、实现苜蓿产量和品质‘双提升’的同时,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何峰说。
随着头茬苜蓿的增产,何峰团队又将目光投向研发盐碱地专用改良剂和肥料等产品以及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进一步探索提高中重度盐碱地苜蓿单产和品质的方法。研究团队还要构建中重度盐碱地上苜蓿和旱碱麦可持续的粮草轮作模式,希望能实现盐碱地上增草增粮、增加农民收益。
“盐碱地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盐碱地分布广泛,我们团队想通过饲草种植提高盐碱地利用率。目前,我们在微咸水的灌溉利用、土壤改良剂和有机专用肥的研发上都取得了良好效果。接下来,我们还要研究更多科学方法,持续为牧草种植的拓面增量提供技术支撑。”何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