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杰
“滴答,滴答”,时钟已经指向凌晨1点钟,市委编办党政群科的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科长王一坚正带领科室人员加班加点,修改校对一项改革方案。
这些年,王一坚始终工作在改革一线,承担了许多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对他来说,加班加点、披星戴月回家是家常便饭。收文200余件、撰写文字材料100余篇、制发各类方案文件50余份……这一串数字是专属于王一坚的2023年关键词。这一年来,他工作忙碌充实。王一坚说,加班加点的“苦”、推倒重来的“辣”,都抵不过完成一份优质改革方案的“甜”。
王一坚始终坚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凡事从工作大局思考、谋划和推进。“统筹使用编制资源,科学配置机构职责,持续深化改革是一篇大文章。改什么?怎么改?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思考。”王一坚说。为此,他和同事们深入研究政策,到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苏州昆山等地区学习取经、开阔视野,研究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相关体制机制,撰写、完善了多个服务发展的改革方案。
为了更好地服务县级开展机构改革工作,王一坚提前拟定了改革方案审批程序和“一趟清”审批模式,确保多轮严格审核的前提下让“信息多跑路”、工作人员少跑腿。每次面对部门的疑问,他都耐心地解释政策依据、工作纪律、工作权限,细致地释疑解惑。
来不及回家吃饭时,就点一份外卖匆匆填饱肚子;因为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就抽空拿出手机看看孩子可爱的笑脸;有时候盯着电脑,一坐大半天,到了晚上揉揉眼睛捶捶腰,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一次,王一坚左脸颊下方长了一个粉瘤,需要治疗,但当时正值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攻坚期,需要前往石家庄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他担心做手术会耽误工作,便贴上块膏药就去了石家庄。听取修改意见后,他又连着熬了两个通宵修改完善方案。王一坚说:“当修改方案获得批复后,我感觉所有的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
“青春不负韶华,努力终有所获”。面对组织交给的改革“必答卷”,王一坚和同事们一次次担当作为,成功交卷。由于工作优异,王一坚多次获得市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荣获一次三等功,并8次受到市级及以上工作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