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郭 超
近日,大运河铁路文化陈列馆在青县大运河畔开馆。丰富的展品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其中有30余件珍贵展品是48岁的青县居民马健捐赠的。
开馆当天,他早早地来到陈列馆,时而驻足观赏,时而徘徊凝思。当其他人对一些展品产生疑问时,他还义务当起了讲解员。
对于津浦铁路,马健有着深厚的情感。
馆内,1910年《交通官报》关于增设马厂火车站的咨文,民国时期津浦铁路火车上使用的票剪、油灯、手电筒,各式火车票……9个展区、千余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及数百件不同时期的铁路文物,讲述了大运河和津浦铁路的历史文化。作为河北省第一座展现百年津浦铁路发展历程的专题展馆,它也展示了津浦铁路的百年风雨历程。
捐赠老物件 让更多人参观
1908年,一个好消息令沧州人十分振奋——光绪皇帝下令,修建一条天津通往南京浦口的铁路干线,这就是津浦铁路。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从沧州穿城而过。百姓们纷纷涌向火车站,惊奇地看着这个庞然大物吞云吐雾、风驰电掣。从此,人们可以坐着火车感受驰骋南北的方便和快捷。
津浦铁路见证着一座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今年83岁的马奎德便是其中之一。
马奎德出生在天津,1956年,成为一名铁路工人;20世纪70年代,调到天津水电段青县铁路给水所;1994年,退休于青县铁路给水所。可以说,老人的一生都献给了铁路事业。
在马奎德家里,有许多与铁路相关的老物件——不同时期的工作证、服装、火车票,关于给水所的技术书籍、工作簿……这些承载着工作记忆的物品,被他悉心保存了几十年。
得知父亲工作过的给水所旁将建一座大运河铁路文化陈列馆,马奎德的儿子马健把这些保存多年的物品,全都捐赠了出来。
“父亲身体欠佳,对于一些过去的记忆越来越模糊。把这些物品捐出来,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马健说。
马家捐赠的30多件物品包括不同时期的工作证、火车票、铁路信号喇叭、工作簿、信号旗等,每一件背后都有道不完的故事。
“这是我们家保留的纸质车票,跟现在一比,就成古董了。”他说,从硬板车票、纸质车票到如今的实名制电子票,从人工售票、电脑售票,再到网络售票……30多年来,火车票样式和购票方式经历了多次变革,一张小小火车票,见证了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
津浦铁路 旧影闪现
在大运河铁路文化陈列馆,马健宛如踏进时光隧道。透过一件件文物,他一下子“穿越”回童年,回到了听父亲讲故事的时光。
“父亲下班回到家,我们兄妹几个就围着他,让他讲故事。父亲就把每天的工作讲给我们听,讲火车像一条长龙奔驰在大地上,讲水如何变成蒸汽,推动活塞使火车运行,讲给水所如何把水输送到火车站……父亲最忙时,一天要给24台机车上水。”他说。
这些工作内容被马奎德清晰地记录在工作簿中,陈列在馆里。
馆内有一对老旧的摇铃,它曾在青县火车站“工作”多年。马健说,原来火车即将到达或发车时,列车员就会挥动摇铃,提醒乘客。
“现在都是电子播报,已经不用手动摇铃了。”他说。
在一幅黑白照片前,马健驻足许久。“这是最早的青县火车站,由德国人建造。作为辅助设施,给水所建在离火车站不远的运河边上。”
据史料记载,青县铁路给水所建于1908年,1911年正式投入使用,由德国工程师设计。它独特的欧式建筑风格,在我国近现代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是河北省内津浦铁路保存较好的一座铁路给水所。
给水所紧邻大运河,通过院内的储水池和滤水设备,完成运河水的净化,然后通过地下管道供给铁路运输生产和部分铁路职工家属生活用水。后来,铁路改为城市供水,给水所完成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2008年,青县给水所被评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历尽百年沧桑,青县给水所仍保留着曾经的模样,而今,大运河铁路文化陈列馆就在给水所院内,二者相得益彰,串起了大运河与津浦铁路的历史文化脉络。
给水所承载百年记忆
青县给水所是一座百年老建筑,是大运河沿岸的文化遗产。但对于马健来说,这里还是承载童年美好回忆的乐园。
20世纪70年代,马奎德调到青县给水所,一家人在这里居住了多年。
马健就是在给水所大院里出生长大的。站在给水所储水池门前,他向南一指,说:“这里曾有几间平房,住着在给水所工作的几户人家。”
随后,他带记者一同参观了给水所内的储水池和滤水设备。百年过后,这些设备仍保存完好。
“蒸汽火车时代,给水所采用最原始的沉淀工艺,将大运河里的水直接抽到给水所的储水池里,水净化完了,再通过地下管道输送给火车站。”他说。
储水池西侧,仔细观察,仍能看到地下管道的影子。在一处木板处,马健停下脚步,说:“这下面曾经是个抽水泵。父亲工作时,我偷偷跟在他身后看到过,一按机器开关,运河水就顺着管道抽过来了。”他说,后来,运河水逐渐干涸,父亲就在给水所内打了两口井。有意思的是,一南一北两口井,一样的深度,打出来的水却大相径庭,一个甘甜、一个咸涩。此时,给水所内的水不再供给蒸汽火车,而是顺着管道输送到铁路附近的居民家中,供大家生活使用。
庭院深深,草木葱茏,时光仿佛在此停驻。
如今,马健的家距离大运河铁路文化陈列馆几百米远。闲暇时,他就来这里,在给水所院子里走一走、到陈列馆内看一看。这里,有和他一起长大的参天大树,有一条条深埋地下百年的输水管道,有留住青县铁路历史的文物藏品……隔墙相望,便是静谧辽阔的运河。河水汤汤,不知留下了多少故事,这些故事属于马健和家人,也属于这座运河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