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里,作为一位鸟类摄影师,他在那些常人难以抵达的地方,拍摄了300多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0多种。
这些照片成为保护野生鸟类的“信使”,传递着自然之美,也吸引人们加入到自然保护的行列中来——
袁秋良摄影作品
凌晨5点,62岁的袁秋良已经扛着“长枪短炮”出现在肃宁县城郊的一片水域旁。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会一直待在这里。
最近这段时间,袁秋良每天如此。他在等待一只翠鸟,确切地说,是在等待一个瞬间,一个值得按下相机快门的时刻。
袁秋良是一名鸟类摄影师,也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他自称“肃宁老摄员”,在鸟类摄影圈里,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18年里,他以肃宁为起点,无论严寒酷暑,穿行在群山沟壑之间,在那些常人难以抵达的地方,拍摄了300多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0多种。
有意思的事
记者见到袁秋良时,他刚从城郊那片水域回来。初次见面,袁秋良便笃定地说:“当你真正认识到这些生灵的美丽,也会像我一样为之着迷的。”
这句话,是袁秋良说予记者的,但更像是说给他自己的。
袁秋良22岁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直到44岁才把鸟当作“模特”。那是在衡水湖,他远远看到水面上有几只叫不上名字的水鸟,随即用长焦镜头拍了下来。他把照片放大、放大、再放大,“长长的嘴巴,黑白相间的羽毛,简直太招人喜欢了。”
同行的朋友告诉他,那是反嘴鹬,每年8月到10月会向南迁徙,并在3月到5月返回繁殖地,寓言故事“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的主角之一就是它。
从那以后,袁秋良便有意无意地拍摄一些鸟类照片。在他的镜头里,那些可爱的精灵,有的展翅高飞,有的俯入水下,有的彼此追逐争抢食物,有的互相依偎梳理羽毛。
在袁秋良心里,拍鸟比拍人、拍景更有意思,充满了未知和新鲜感,尤其拍到某种鸟类的独特姿态和行为时,他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心中升起无尽的喜悦和感动。
由反嘴鹬引出的故事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袁秋良早已摸清大部分鸟类的习性,俨然成了半个鸟类专家。
有一次,他和老伴儿去拍飞鸟。两人等了半晌,袁秋良突然招呼老伴儿做好准备,紧跟着“模特”就飞了起来。“你怎么知道它要飞?”袁秋良笑着回答:“拍多了,见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拍鸟不仅让袁秋良感到快乐,也让他变得越来越有诗意。“河塘翠鸟戏水频,芦花水映碧波新。”“碧叶红荷送香气,翠立莲头正梳妆。”每次修完照片,他都会为作品配上一首小诗。
苦与乐同在
野生鸟类的栖息地不是深山老林,就是湖泊荒野,袁秋良每次去拍摄都不亚于一次探险。也正因如此,袁秋良每幅作品背后,都藏着人们想象不到的艰辛。
2020年,袁秋良到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白腹隼雕。当时,白腹隼雕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他背着10多公斤重的设备和物资上山,在没有道路的乱石中穿行,最终选择了一块架在悬崖上的小木板作为拍摄点。袁秋良在拍摄点一守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拍到满意的照片,才注意到脚下的小木板忽忽悠悠的,顺着缝隙能看到三四十米深的山沟,“冷汗‘唰’一下就出来了。”
这还不是最吓人的一次。
有一次,袁秋良去山里拍猫头鹰喂食幼鸟。猫头鹰一般只在夜间觅食,夜越深,半山腰的气温就越低,袁秋良在树丛里一等就是几个小时,远处不时传来不知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在寂静的深夜里,那声音尤其吓人。
就在这时,袁秋良身后的密林里突然传来沙沙声。起初,他以为是风吹树叶的响动,可那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响。“这个时候山上不会有人,莫非是野兽?”袁秋良顿感头皮发麻,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他本能地回头,借助微弱的光亮,隐约看到有动物走过,再定睛一看,幸好只是一只白狐。
在密林深处,在塞外草原,袁秋良走过高山草甸,也蹚过急流险滩,疲惫、饥饿、炎热、寒冷,每一样都是实实在在的折磨和挑战。“我们是身在苦中不知苦,只感觉到快乐了。”袁秋良说。
拍摄的意义
从事野生鸟类摄影这些年,袁秋良得过不少奖。在去年举办的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展上,他就凭借作品《荷上翠鸟》斩获优秀奖。
获奖总能让人兴奋,但对袁秋良来说,这不是最重要的。
肃宁县城东部有条小白河,几年前,不知从何地迁来一对翠鸟,又过了不久,黑水鸡、小野鸭也纷至沓来。袁秋良在小白河附近拍到的鸟越来越多,其中有不少是以前很少见到的。“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野生动物是生态环境的风向标。以前这里毫无生气,如今处处闻啼鸟。”袁秋良算得上是河水变清的见证人。
更让袁秋良感到高兴的是,以前,他遛弯儿或是拍鸟时,常看见有人用弹弓打鸟,甚至拉网粘鸟。他阻拦过,也举报过,为此得罪了不少人。而现在,那些不文明行为少多了。
前不久,袁秋良到县郊拍照,刚刚安顿好,就遇到警察检查。警察一瞧他手里的“大炮”,噗嗤一声就笑了,说:“刚接到老百姓举报,说有人在这里用新式装备打野生动物,估计是路过时,把快门声当作枪声了。”
很多人把这件事当成笑话,可袁秋良并不这么认为,“这说明人们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增强了。”
袁秋良不仅拍鸟,而且宣传、救助野生鸟类。他的那些作品,成为保护野生鸟类的“信使”,传递着自然之美,也吸引人们加入到自然保护的行列中来。他坚信,当人们更多关注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物种时,未来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