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6日
第08版:08

奇 迹

李 平

李平,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春风吹化了河槽里的冰凌,一汪河水泛起潋滟波光朝北方流去。

父亲挑着水筲顺着河沿逐级而下,来到水边搭建的简易码头上。他用扁担钩吊起一只水筲,朝着水中摆去,咕咚一声,水筲扎进运河,再提起来的时候,已经是一筲满满的运河水。

父亲挑着水,扁担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他心里按捺住那种喷薄欲出的紧张和兴奋,脚步跟着扁担的节奏,朝河堤下面的三间土坯房走去。

妻子正在生产中,他将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父亲。

乌黑的大水缸放在堂屋的木门后面。他进来的时候,还听到了妻子痛苦的呻吟声。但是,当他把一筲水“哗”地一声,倒进大缸里的时候,里屋间就传出来婴儿的啼哭。

他就是“来运”啊!

这个名字在妻子刚显怀的时候,他就去找教书先生了。先生说:如果是男孩儿就叫“来运”吧。他来到我们运河边上人家,是给我们带来福气,也是这小子的运气!

一双皱巴巴的小眼睛迷蒙地睁开,眼前一切都新奇,还有些陌生。他看着周围的一切,抽动着嘴唇,想哭。

一只陶土烧制的粗糙的小勺递到了他的嘴边,接下来就是母亲轻柔的声音:小来运乖,听妈妈话,喝一口水……

水是父亲从运河里新挑上来的,还有泥土的味道,流进了身体里和血融合在一起,小嘴唇已经停止抽动,然后露出了出生以后的第一个笑容。

这是1966年的春天。那场洪涝灾害已经过去了3个年头。

父亲要出河工了,母亲也不甘心落后。来运只能束缚在襁褓里跟母亲来到工地上。

这是我们年龄最小的河工,前无古人!县长把小来运抱在怀里,哈哈大笑地说道。

工地上几乎听不到任何一种发动机马达的声音,有的只是响彻天地的劳动号子。遍地红旗招展,到处飘扬着豪情壮志的大字标语。

妈妈把小来运背在身上,手里端着襁糊盆儿,和几个大姑娘小媳妇一起,把标语贴满了工地。她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高音喇叭里嘹亮的歌声把劳动热情推向高潮。

父亲把出河工的任务当成光荣,他坚信不疑,今天的一切付出都是让自己家园不再被洪水屠戮。

弹簧土、泥泞地,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阻挡独轮小推车的障碍,肩头上磨出血泡,也不是他们撂挑子的理由。

工地上到处欢声笑语,不像是在艰苦劳作,仿佛是一场春天里的联欢。人们的快乐如此简单,甚至小来运的啼哭声也成了工地上一个令人开心的理由。

父亲把小来运抱进抬土的大抬筐里,然后抬起来把它摇啊摇,大抬筐成了生命当中的第一个摇篮。

但是用柳条编成的大抬筐对于父亲他们来说不是摇篮,而是一座山。

抬筐直径80厘米,要用一条粗憨的槐木杠子来抬。装满一筐泥土三四百斤,两个壮汉憋足一口气把它抬起来,每往前迈出一步都要使尽浑身的力气。

除了大抬筐之外,还有一种箩筐,它们比抬筐小,两个是一对,要用扁担来挑。箩筐装的泥土比抬筐少,一般都是给铁姑娘们准备的。扁担是柳木的,担在肩上柔韧度比较好,可以化掉许多力道。即使这样,一天下来,姑娘们柔弱的肩膀也经不住反复摩擦,都被磨出一个个血泡。

河道里那些淤泥就比较麻烦了,用以上两种工具往往是不行的,它们粘性极强,不管是柳条筐还是槐枝筐都是装得进去,倒不出来。只能用一种绳兜,或网布兜,它们的分量更重,负责装运的人们还要赤着脚,踩在泥浆里,腿上、身上都是黑漆漆的污泥,散发着一股腥臭味儿。由于在泥水里待得久了,多年以后他们的骨关节几乎都出了问题。

独轮小推车在工地上算得上是先进的生产工具,车轱辘都是木头箍成的,一般都是老榆木做轴,往里面加些菜子油润滑。小推车不是一般人可以操控得了的。驾车的必须是一个壮汉,把所有力气都放到两条腿上,如果力气不够,就会两腿颤抖走不动路,弄不好还要人仰车翻。一般情况要用一个人在前面拉纤,纤绳是两根粗麻绳拧在一起,另一端扣在肩膀上。负重前行的时候需要把腰低过九十度,就是这样,还拉不上大坡,要用土制的滑轮再加上两个壮汉才可以把小推车拉上去。

每天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在饮食方面却是非常简单。不是三天不识肉味,而是几乎见不到一点荤腥。面食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卷子;面粉发酵之后,为了省时省力,不揉馒头,而是展平之后卷起来,切成一段段的,放到大笼屉上蒸卷子。还有就是用玉米面和成糊,窝头状都懒得捏一下,而是拍拍打打成一坨直接上笼屉……至于下饭菜更不用说,是清一色的咸菜疙瘩头。

只有到了改善生活的时候,才会蒸上一回大菜包子。那是父亲他们最快乐的时候,一群人围在一起打赌,看谁能先吃完一杠子的大菜包子。

一杠子大菜包子,就是把大菜包子摆成大抬筐杠子的长度,有十四五个的样子。两个大汉面对面,虎视眈眈,一声开始之后,便就是一阵狼吞虎咽,风卷残云,眨眼工夫一扫而光……

那种吃相小来运是经历过的,但是自从有了记忆之后,他就再也没见到过。

但是,自从他有记忆的那一天开始,父亲和母亲常讲,那一次他们干的是南运河、新子牙河与北排河的交叉工程,也称之为“周官屯穿运枢纽”。

“周官屯穿运枢纽”是水利工程的博物馆,也是里程碑。它不仅是两千多年来大运河新的奇迹,也是亚洲的奇迹。来运不仅与这个奇迹一起诞生,还成为年龄最小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多年以后,翻出了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在那个蚂蚁搬山一样壮观的场景里,一个襁褓里的婴儿在母亲的背上露出了太阳一样的笑脸。这个笑脸定格在了运河崭新的历史上。

2024-06-06 李 平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0166.html 1 奇 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