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初中生体重达100公斤
15岁的明明是一名初中生,身高1.73米,体重105公斤。据明明妈妈介绍,明明平时比较喜欢吃甜点、油炸类食物,还喜欢“宅”在家中,久而久之,越来越胖。
6月6日,明明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沧州市人民医院代谢减重门诊。经过专业评估,明明的BMI指数高达35,已经达到重度肥胖的程度。医生说,BMI(体重指数)是衡量一个人胖瘦的重要标准,BMI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一般而言,指数在24至28之间为超重;大于等于28则属于肥胖。
更糟糕的是,医生在明明脖子后方皮肤发现了黑棘皮样病变,这预示着明明可能合并代谢性疾病。抽血结果证实了医生的猜测,明明患上了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高脂血症等病症。
“近年来,来我们这里就诊的人群中,13岁到17岁的少年占了三分之一。”沧州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刘建凤说。
去年,沧州市疾控中心对我市33109名中小学生肥胖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肥胖者7078人,肥胖率21.41%,超重者5450人,超重率16.46%。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阶段,胖些没关系,实则不然。“儿童期肥胖比成人肥胖危害更大。”刘建凤说,肥胖本身是一种代谢疾病,肥胖不仅影响孩子身体发育,还会对其心理、行为、智力产生不良影响。另外,超重和肥胖会引起关节压迫、运动障碍等,甚至发生呼吸睡眠暂停,严重者还会影响记忆力。
此外,超重的孩子还容易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儿童期肥胖人群成年后,有75%的人依然体重超标,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到4倍。
科学减重逆转慢性病
“一胖毁所有”并非危言耸听。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可引起200多种慢性病。
“前来就诊的肥胖患者中,95%患者合并各种疾病。”刘建凤表示,其中,有些患者来减重时并不知道自己患上疾病。经过检查后,他们中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糖高、尿酸高、血压高等问题。
其实,由肥胖导致的疾病并非不可逆转。在减重门诊,记者了解到不少因减肥成功恢复身体健康的例子。
“我身高1.7米,几年前,体重95公斤,身体各项指标超标。”小刘从没想到自己竟然以健康达人的身份,分享减重经历。
从跑100米就气喘吁吁,到艰难跑完1公里、10公里,再到如今成为健身教练。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可谓充满挑战。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高血压患者在就诊后5个月减重20公斤,血压恢复正常;一名多囊卵巢综合征求子不成的患者,4个月减重15公斤,喜获二宝……“体重正常对心脑血管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控制至关重要,健康体重管理应成为每个人的日常。”刘建凤说。
好情绪让“瘦身”变轻松
管不住嘴、懒得运动、来回反弹……这是很多人减肥的真实写照。
而导致这些情况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心病”。
当人体处在不开心、紧张、压力大、焦虑等负面情绪状态时,就会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缓解压力,且很难控制。越是高糖、高热量食物,越会刺激多巴胺分泌,使人快乐。
但是,用食物来缓解压力与痛苦获得的短暂快乐,会很快被进食后的罪恶感、挫败感等替代,滋生出下一轮情绪问题。不断往复陷入恶性循环。
很多人是这样:压力越大,越难受、越累,也就越容易暴饮暴食,减肥就越难、体重越容易反弹。被减肥绑架的人生,充满痛苦又难以自拔。
伴随着管理体重失败的无力感、沮丧感、自我怀疑感,成为比减肥本身更具危险的心理健康“杀手”,导致人在减肥过程中遭遇身心双重危机,甚至患上心理疾病。并且,患有抑郁症的人更缺乏锻炼或参加其他活动的精力或意愿,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也会增加体重问题。
减肥不只是一场身体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的锤炼。
不妨试一试这些方法:首先肯定自己,多想想自己的优点和优势,树立自信心。其次,制订一个合理的减肥计划,比如每周减重多少、运动时长等。不要因为减肥速度不够快而焦虑,要有耐心。心情不好时,可以运动起来,或者找朋友聊聊、看场电影、听听歌,而不去依赖食物。在减肥过程中,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设立一些小目标,并为自己准备一些小奖励,比如买一件心仪的衣服,更能增加减肥的动力。另外,还可以找个志同道合的减肥伙伴,互相激励,一起前进。
■ 记者手记
减重 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 康 宁
有人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除了长胖。
确实。高糖、高盐、高油饮食会胖,熬夜、睡眠不足会胖,年纪大、新陈代谢差会胖,甚至连工作压力大,都会过劳肥。
肥胖,带来的不只是身体多点肉、影响体形美观。它更像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一旦被推倒,随之而来引发的许多相关疾病,才是更可怕的。
在市人民医院减重门诊采访时,不时有前来治疗的肥胖患者,看完他们的检查结果,主任刘建凤建议:第一,早睡,每天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第二,每天早上空腹称一次体重,有意识地进行体重管理。第三,尽量过规律的生活。减重需要长期有规律的生活,一旦计划被打断,很难持续。第四,吃饭时把过多的盐抠下来,把过多的油筛掉,把过多的甜减下来。
这些建议,让记者印象深刻。
很多人把减肥视为紧急任务,每天只关注自己吃的食物有多少热量,体重秤上的数字又掉了多少。以至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种全新的减肥风潮,比如“液断减肥法”“16+8轻断食减肥法”……
但归根到底,减肥从不是用极端的方式短时间内改变体重。而是告别过去的不良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从减少糖的摄入,还是从戒掉熬夜开始,当你的生活方式开始改变,习惯也会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体重自然也会发生变化;体重下降,各项身体指标跟着改变;最后,患上各种慢性病风险就大大减少。
我们深知,科学减重不可能一蹴而就,减肥过程虽然痛苦,但当你收获一个健康、自信的自己时,那份快乐会让你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坚持运动,健康饮食,规律作息,你终能在长年累月中与身体达成和解,甚至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