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第05版:05

他们用“小我”力量 讲述大运河故事

世界文化遗产—东光谢家坝

自然生态的大运河成为沧州最美的风景

王韬在航拍运河风景

安娜在杭州大运河畔寻访当地历史文化

时光荏苒,我们即将迎来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

作为大运河沿线重要节点城市,沧州在申遗成功之后的10年间,对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有目共睹。不仅建成园博园、南川老街、非遗馆、百狮园等一批运河景观和街区,还对南川楼、青县铁路给水所等一批文化遗产点进行修缮复建。这期间,一大批热爱运河的人也积极参与到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中来。他们亲近运河、记录运河、研究运河,讲述运河故事。

刘宝锁:愿为文旅融合出一份力

沧州武术威震四方,吴桥杂技声名远扬。如何将这两大特色文化融入越来越火的沧州大运河文化旅游中?沧州大运河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宝锁近期忙着筹划一件“大事”。

他计划将火爆北京多年的大型功夫舞台剧《功夫传奇》引入沧州,“这一融入中华武术、杂技、舞蹈及戏剧等元素的大型舞台剧,必将为市区旅游加分。”刘宝锁说,希望这一行动能为沧州文旅融合助一臂之力。

十年前,刘宝锁负责沧州段全线运河规划的编制,他和同事们几乎每天行走于运河畔,并多次去往通州、济宁等地考察,对沧州段大运河的现状风貌、遗产点及文化特质等了如指掌。退休后的刘宝锁组织成立了大运河文化研究会,致力于大运河文化研究。由他发起的“大运河研究会”公众号,发布诸多有影响力的文章,为宣传、挖掘、整理沧州大运河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他还编撰了《中国大运河沧州段文化志》《漫步南运河》等著作,在沧州相关会议和论坛上,就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方面发表具有参考性意见。去年,刘宝锁和研究会的同仁们行走三条减河,将减河与运河之间的现状与建议写成调研报告,为大运河的建设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见证了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沧州段运河的变化,刘宝锁对沧州非遗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充满期待,他希望在中心城区建立综合性文化艺术平台,相关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加强对现有传承人的培养力度,让沧州非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王玉芳:参与大运河申遗全过程

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时任河北省联合申遗办公室主任、沧州市文物局局长的王玉芳激动得热泪盈眶。经过8年奋战,大运河这一文化遗产终于站在了世界舞台上。

“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不是终身制,如果保护得不好将被取消资格。”在王玉芳看来,申遗成功之后对大运河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及规范管理非常重要。尽管在大运河申遗成功后的第三年她就退休了,但王玉芳始终密切关注大运河的动态,并以自己的行动守护着这条母亲河。

她欣喜地看到,一系列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轰轰烈烈展开了。只要一有时间,王玉芳就会走近运河,当她看到运河里荡漾的芦苇、原生态的河坡、大量的鸟儿觅食,她知道,这是尊重自然生态的结果,大运河沧州段一定程度保持了原真性和原始性;当她漫步在大化工业遗存文化区、运河沿岸几大公园,看着历史文化遗产镶嵌在城市中,她知道,大运河与城市关联了起来……“这就是尊重、保护与传承,既保持了运河的自然生态,又助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王玉芳说,沧州因运河而兴,也必将因运河而火。

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后续保护及运河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王玉芳也思考颇多。她认为在运河景观的建设开发中,一定要保持大运河自然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大运河两岸现有文化遗产亟须进一步梳理、挖掘和弘扬。在以运河为依托的文旅发展上,应将沧州独特的武术、杂技文化元素表现出来;相关部门可利用解放桥及周边胜利公园、吕宅等近现代革命遗产点,打造大运河红色文化。同时加强与运河沿线城市之间的沟通交流,用包容的心态借鉴、学习和融合,让沧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提档升级。

王韬:文旅宣传当“好兵”

一辆摩托车、一台单反相机,沿着运河向北,一路骑行,一路拍摄。今年“五一”小长假,46岁的摄影爱好者王韬,再一次踏上了行走运河的旅程。

从沧州出发,途经天津武清、北京通州,最后来到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一路上,王韬看着运河两岸草木葳蕤、河水清清,每到一处节点,他都会拍下最美的风景。自从28岁第一次行走运河,之后的近20年,王韬无数次行走运河,或骑自行车、或骑摩托车、或徒步,记录并感知着运河两岸风土人情。

“运河边随便挖出一锹土,那便是千年的土。”儿时父亲不经意的一句话,为王韬埋下了一生的运河情结。他喜欢运河,也喜欢摄影,平日里除了经常走运河外,更拍摄了众多运河图片,高空俯瞰的Ω弯、南川楼上的皑皑白雪、麻姑寺旁的老房子……无论是四季更迭还是人间温暖,与运河相关的人和景,都成了他拍摄的主题,精选之后的图片如今已有三四千张,其中有多张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采用刊登,很好地宣传了沧州。

2017年,王韬进入运河区文旅局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运河,他将百倍的热情投入到了大运河这方“田地”:组织文化演出、设计摄影展陈、负责宣传拍摄……王韬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和使命。春天露营烧烤季,他发动亲朋捡拾运河边垃圾,呼吁人们自觉爱护运河环境;学校组织孩子们徒步运河,他主动担任解说员,将运河的历史与故事传播开来;市区外地游客日渐增多,他主动与游客沟通聊天,为他们讲解沧州文化旅游的特色……王韬说,自己就是沧州文旅宣传的排头兵,希望更多的人和他一样,积极宣传沧州、推介沧州,让更多人爱上沧州。

郎文生:用文字诠释运河情

今年“五一”假期,沧州火出了圈,在受游客追捧的全国小众旅游城市中名列第六。无数沧州人为之激动,热爱运河文化的郎文生也不例外。

然而,一位朋友的玩笑话让他思绪乱了起来,朋友说,沧州可看的东西很多,可玩的却很少。尽管是一句玩笑话,但郎文生当了真。他仔细琢磨,倘若市区的运河旅游能设置些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节目或“擂台赛”,应该可以增加吸引力。或者在运河上备些竹筏子、水上摩托艇,人们游览运河将更惬意。之后,郎文生在自己的公众号发表文章《一句玩笑是否戳中“沧州心”》,阅读量达3200余次。令他想不到的是,在交流信息时获知,相关部门正就“如何找差距补短板、保持运河旅游热度”等课题进行研究探讨,想法不谋而合,极大地激发了他关注运河的热情和动力。

郎文生对运河的关注与热爱,透过一篇篇文章传递开来。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郎文生开始跟着朋友行走运河,这一走就是10年。每一次行走都有不同的收获,只要有所触动,他便用文字记录下来。2021年,郎文生开设微信公众号“阿郎苑”,将自己走访运河的所见所闻所感与网友分享,《细说砖河那些事》《南川印象》等文章被很多网友阅读转发。

郎文生关注市区段运河的文化和旅游,他建议相关部门利用“武术之乡”影响力,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沧州地域独有的武术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

安娜:开设课程传承运河文化

随着大运河文化及旅游的火热,河北省大运河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安娜深入挖掘地域优势文化资源,开设了《大运河文化传承》课程,并一度成为热门课。

44岁的安娜是沧州师范学院教授,自幼从运河边长大,对运河有一种特别的情愫。近年来,她主持多个与大运河文化传承相关的省市级重大、重点项目。她在沧州师范学院开设的《大运河文化传承》公选课覆盖了全校各个学院学科,深受学生的喜爱。为了讲好这门课程,安娜对大运河非遗文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制做融入“互联网+”的生动课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传承运河文化。

这门课程被列为河北省国培优质资源课程,她本人也入选国培教育专家库。

沧州师范学院于2019年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并于2022年获批河北省大运河文化研究基地,安娜作为研究基地负责人,带领大运河宣讲团通过公益讲堂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进乡村,积极致力于大运河沿岸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作为“中国民间美术”课程负责老师,安娜还对运河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究倾注了很大精力,她将大运河文化和工艺美术相结合,融合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技艺,研发出多款新颖别致的非遗文创产品。依托校园创业小屋、注册学生工作室等,学生的大运河文创作品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安娜撰写多篇研究论文和文章,其中《大运河非遗资源与河北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在《河北日报》《百家论坛》等媒体刊发。

在安娜看来,沧州的大运河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传承中应注重突出非遗文化,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让非遗成为激活千年运河活力的文化密码。

2024-06-12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0756.html 1 他们用“小我”力量 讲述大运河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