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 程
日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首批41名养老专业的学生迎来毕业季。因为这批学生拥有专业的照护技能,不少人在拿到毕业证书前就被企业“抢聘”。
看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前景
6月12日,在北京一家高端养老服务机构,毕业生李璇正忙着带领老年人排练大合唱。因为在省职业院校“养老服务技能”(高职组)技能大赛上获得过一等奖,她在去年7月实习前,就被用人单位提前“抢订”,在社工岗位主要负责老年人娱乐活动。
“我从小学习钢琴,曾对自己的未来有过很多设想,但从没想过会从事养老领域的工作。”李璇说,走进养老服务行业,才发现这个大家庭很温暖,她跟这些老人学习到了很多,也为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做有意义的事而倍感兴奋。
李璇是黑龙江人,高考报名时关注到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这个新兴的专业,李璇虽对专业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想到老龄事业的应用前景,毅然填报了这一专业。
在“银发经济”时代,养老行业产业链进一步延长,涉及面也更广的,让和李璇一样的年轻人有了更多大展身手的机会。
“养老服务是个被大家误读的行业,它不同于护工,不是单纯的‘伺候人’。” 李璇说,“例如我所在的机构,很多老人是高级知识分子,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我也成长了很多,这种工作氛围让我感觉到愉快、舒适。”
李璇的同学中,有会跳舞的,有会唱京剧的,还有毛笔字写得好的,拥有这些锦上添花的特长,无疑成了养老服务行业中被争抢的“香饽饽”。坐在喜爱的钢琴前,李璇开心地说:“养老行业需要有活力的年轻人加入。事实证明,当初选择养老行业的决定是正确的。”
细心 耐心 爱心
昨天,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带头人、专业课教师曹迎凤给学生黄新格打去电话。电话那头,黄新格正在北京一家养老机构陪护一位84岁的老人遛弯儿。
“格儿,我要去厕所。”听到老人对黄新格亲切的称呼,曹迎凤放心了许多,嘱咐了几句,便匆匆挂掉了电话。
“我没想到这丫头能坚持下来。” 曹迎凤说。在养老服务中,就业需求量最大的还是护理岗,年仅21岁的黄新格就是一位护理人员。
黄新格所在的养老机构失智失能老人居多,她主要负责一层11位老人的照护。其中,这位84岁的老人是比较特殊的一位。因为患有阿尔兹海默病,情绪时常不稳定。一次,在黄新格给她换裤子时,老人突然情绪躁动,伸手打人。好在,被其照护人员及时拉开。
当时,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老人的这一举动,令她很吃惊,也很委屈。但黄新格后来一想,老人也不是故意的,就没放在心上。黄新格说,这件事情发生以后,领导问她是否要求换岗,她拒绝了领导的好意。同时,她在照护老人时更加细心了。
“我们在学校都学习过专业的照护技术,是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护的同时,运用基本医学护理知识与技能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健康管理以及情绪价值的培养陪伴。”曹迎凤介绍,和多数人理解的不同,相比失能老人,其实照护失智老人更具有挑战性。照顾失能老人需要细心,而照顾失智老人需要更多的是耐心和爱心。
从“冷门”到“热门”
来自市区的芮钟旭是养老专业中为数不多的男生。沧州医专学校首届41位毕业生中,只有5名男同学,他便是其中一位,但芮钟旭做起细腻活儿来一点儿也不比女生差。不久前,他还在省职业院校“养老服务技能”(高职组)技能大赛上获得了一等奖。
芮钟旭说,初到工作岗位,也有一点不适应,帮失能老人洗换时,闻到难闻的气味会恶心,但慢慢就习惯了。其实,从最初选择这个专业时,他没有一丝觉得“不体面”。因为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觉得照护老人是一份良心活儿,在付出的同时,也换回了真情。
他的同学胡兴也这样说道:“我照护的一位老爷爷有认知障碍,刚开始他不认识我,对我很抵触,会打、会骂,还会向我吐口水。我就和他聊天,听他讲年轻时候的故事,过了没多久,他就认可我了,让我吃他的水果,还非要让我坐在他的轮椅上推着我走,那种隔辈亲的感觉让我特别温暖,也让我坚定信心在这个行业一直干下去。”
翻着首批毕业生的工作感悟,曹迎凤特别欣慰。“第一批养老专业的学生很争气,虽然都是‘00后’,但特别踏实肯干,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曹迎凤感慨,“因为学校对接的都是高端养老机构,不少学生在毕业双选招聘会上,就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工作岗位除了护理岗,还有行政管理岗、社区居家护理岗、社工岗等,入职后晋升空间很大,待遇也比较可观,孩子们未来可期。”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健康管理与服务系党总支书记、主任李旭介绍,眼下,养老专业已经从“冷门”变成了“热门”,很多家庭开始改变观念,不再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行业,反而更看好养老行业的就业前景。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养老行业可能衍生出更多专业,涌现出更多专业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