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第06版:06

刘永平:

把自己“种”在棉田里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叫它庄稼,五谷中没有它;叫它花,万花丛中没有它。但它却比任何花朵都温暖、深情。”

作为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的棉花栽培专家,68岁的刘永平对棉花情有独钟。他爱棉花的朴实无华,更爱棉花的温暖深情,那片白色“花海”,是刘永平的希望所在,也是他的毕生追求。

皮肤黝黑,笑容憨厚,若不是有人介绍,很难把眼前这位“老农”和专家联系在一起。但在沧州棉花研究领域,刘永平却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科技成果奖评委、省农业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委,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三等奖2项,更是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达30余篇……

8年前,刘永平从市农科院农田高效所所长的职位上退了下来,但他和棉花的联系并没有中断。于他而言,棉花不再是简单的农作物,而是一生追求的梦想和事业。

大胆立下“军令状”

6月10日,东光县于桥乡西小崔村棉花试验田。

早上7时刚过,一辆面包车驶来,下来10多名师生。

接下来的两天,他们要在试验田70多亩地里,播下不同株型的棉种。

忙碌的人群中,戴着黑框眼镜的刘永平尤为引人注目。他时不时蹲下去拨弄棉苗,只几句话就道出了问题的关键点,让身边的学生和棉农惊叹不已。

实际上,在市农科院,关于刘永平的故事、工作经历一直充满了传奇色彩。

20世纪80年代,从沧州农校毕业的刘永平,被分配到省农科院沧州农业研究所(今沧州市农科院)的实验室,从事检验检测相关工作。看着其他研究员三天两头往庄稼地跑,捧回来一项项让农民增产增收的技术,而他却只能每天待在实验室里和“瓶瓶罐罐”打交道,他的心里不免有些失落。

不久,他就找到所里领导,立下了军令状:“给我3年时间,如果干不出成绩来,那我还当检验员去。”

彼时,所里大多都是学农业专业的大学生,一个中专毕业生能有如此大的魄力,这让所里领导都吃了一惊。

就这样,刘永平来到了棉花课题组。从此,再也没离开过。

当时的农科所,一无设备二无资金,更无育种资源。大地渴求良种,工厂急需优质棉。

那个年代,燕赵大地虽盛产棉花,但缺少自己的当家品种,产量不稳定,从而直接影响着我国棉花生产和棉纺工业的发展。

接过任务的刘永平,开始疯狂地学习棉花育种知识,几年间学完了十几门大学有关课程。他求教老前辈,收集棉花育种材料,把自己“种”到了试验田里。

那段流汗又流泪的日子,深深印刻在刘永平的记忆中。

从播种第一天起,他便像看护孩子一样精心照管:耕、锄、浇、防虫,还要一株株地记录下各种数据。

“两个小时一测光,没有仪器,就用尺子量。一株棉花50来片叶子,所有的数据都是这样一点点量出来的。”刘永平说,很多人看到那一幕,都把我当成了当地的农民。

4个“十年计划”

通往试验田的路,刘永平走了很多年——从所里走到棉纺厂,坐一路车到长途汽车站,到达目的地后再转乘公交车就到达吴桥试验站了。通常,他一去就是一个礼拜,吃住都在村里,等再回到家,衣服都是馊的。

众所周知,棉花生长期长,每年从4月播种到10月收获,育棉人大半年都不得闲。

每年七八月份,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也是刘永平最忙碌的时候。炙热的太阳烤着大地,站在田地里,就像站在蒸笼上,汗水浸泡衣服,顺着衣袖直向下淌,他却浑然不知……人力不足,刘永平就自己背上20多公斤的喷雾器给棉苗打药。

可他并不在意这些,鲜活的数据和研究成果比这更重要。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刘永平带领课题组创新的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奖。

了解刘永平的人都知道,他做事严谨认真,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会干好。而且思路清晰,在研究前,他就已经在脑海中反复预演了试验的经过。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而我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棉产国、第一大棉花消费国。在中国种植业中,从棉花种植、加工、流通、纺纱织布到成品,一系列环节息息相关,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更对稳定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棉花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刘永平凭借努力,实现了自己的4个“十年计划”:

1985年—1995年,主持国家及河北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创新了棉花“开心株型”高产栽培新技术,使得棉花亩产量从250公斤,提高到了350公斤;

1995年—2005年,创新了抗虫棉多茎倒伞株型高产简化栽培新技术,从追求产量变为追求效益,这项技术省工又省力,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仍在推广应用;

2005年—2015年,指导育成优质棉新品种,创新了简化高效集成技术,推广范围扩大到鲁、豫、陕、晋等5个省……

一项技术,从立项到实现,至少要10年。试问,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10年?

刘永平却把一生都献给了那片“花海”,献给了他热爱的棉花事业。

2010年前后,随着国家棉花种植区域布局调整,华北地区棉花种植规模大幅缩减,于是,刘永平提出西棉东移,决定在盐碱地上做文章。他研究出的“一膜双沟起垄覆膜技术”“盐碱旱地棉花轻简化五统一栽培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近两年,他对农业技术的探索,依然没有停止。

刘永平的身影总是那么朴素低调,他的名字,很多人也没有听过。但他的工作,却在农田里悄然绽放,影响着无数棉农的生计。

一生与棉为伴

由于长期劳累,刘永平的脚步越来越慢,声音也变得沙哑。直到两年前去医院检查,诊断为声带水肿,医生说即使手术也无法完全恢复。

拿着化验单的那一瞬,无数画面涌上他的心头——曾经,一天跑过4个乡镇,为上千农民讲课;曾经,他走到哪里,棉花种植的培训课,就开在哪里;曾经,棉农们如饥似渴的求学目光,就是他科研攻坚的源泉和动力……

刘永平和棉农之间的感情深厚。有时下乡,赶上雨天,道路泥泞,他就住在棉农家。炕头上,几个菜,一盅酒,掏心掏肺地交流,哪个棉种更抗萎、怎么种植抗灾能力强……聊着聊着就到了后半夜。

直到现在,东光县于桥乡西小崔村的村民都忘不了刘永平。20世纪90年代,他的“开心棉”技术不仅帮助当地村民走上了科技兴棉、脱贫致富的道路,还让人们记住了这个一讲起棉花就滔滔不绝的憨厚汉子。不管农田所推广哪种技术,村民们都无条件地支持种植。

虽然,刘永平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但课题组遇到问题,他仍帮着大家一起解决。他也被学生们当作偶像一般敬重。

2000年前后,刘永平带着抗虫棉多茎倒伞株型高产简化栽培新技术参加国家科技奖的评定。台下,是一众国内知名的农业专家评审,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所的研究人员,带来了最先进的农业技术。他们要么抱着一大摞材料,要么在屏幕上用PPT展示。只有刘永平,手拿一株棉花便走上了台。从这项技术的种植模式、栽培技术到推广意义,他侃侃而谈,胸有成竹。讲完,台下掌声雷动。

一株普通的棉花,不需要过多演示,所有的技术都装在了他脑子里。

其间,中国农业大学和多家棉花企业聘请,都被刘永平婉拒了。他离不开家乡这片热土。

刘永平身兼两种气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爱琢磨事,对农业有感情。”前者,让他专注于农业研究,有学者的风范;后者,让他具有报国惠农的情怀。

这些光环,即使退休都挡不住。许多年轻的研究员请教问题,都深感跟不上刘永平的思路——他不仅研究农业技术,还能实现产业化,让棉农增收。

如今,在东光、吴桥仍能看到一片片洁白如雪的棉田,一直延伸到天边。这是刘永平最喜欢看到的景象,他说:“我最喜欢棉花生长的两个阶段:破土发芽和普遍开花。发芽象征希望,开花代表希望。”

那里,就是他和万千棉农寄予无限希望的田野。

2024-06-18 本报记者 杨静然 刘永平: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1169.html 1 把自己“种”在棉田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