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第07版:07

张卫东:

“书和文字丰富我的人生”

本报记者 寇洪莹

近日,张卫东收到一个好消息:他所创作的电影剧本《运河荡漾布谷鸣》,被国家电影局备案审批并颁发拍摄许可证。

69岁的张卫东,是泊头市人民检察院的一名退休干部。这些年,热爱文字的他迷上了剧本创作,刻苦耕耘,换来累累硕果,成为“黑马”编剧。

编剧,这个称谓于张卫东而言,既遥远又切近。说遥远,他只读了半年的初中,况且是在上世纪70年代,怎么会和编剧联系在一起?说切近,张卫东却又实实在在地一步一步向“编剧”靠近。

“一路走来,有所选择,有所收获,最主要的支撑点就是读书。”张卫东说。

带着初中课本去当兵

1969年,张卫东被军队特招入伍,成为一名海军,从华北平原来到了祖国南疆。

离开家时,他的行李箱中除了一些随身物品外,就是几本初中课本。

参军入伍一直是张卫东的梦想,梦想成真自然高兴。但初中刚上了半年,投笔从戎心有不甘,张卫东索性把所有初中课本一股脑儿带到了部队,继续学习。

然而,愿望和现实总是有距离,军营和课堂是不能兼得的。幸运的是,他一直工作在首长身边,报纸、文件和各种刊物都接触得到。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闲暇时光,张卫东便遨游在文山字海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一个天津的战友书法功底深厚,张卫东跟着日练一帖,久而久之,他字认识得多了,也写得有模有样。他还和战友们学会了刻钢板、印制文件等技能,这些都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尽管张卫东没有在初中完成学业,但4年的军旅生涯锤炼了他,让智慧、深邃、有胸怀、有担当的人生基调,在此逐渐形成。

职业生涯与文字息息相关

告别军营,张卫东带回来几个大箱子,母亲乐得合不拢嘴,打开一看,全是书。在部队,他把花销基本全用在了买书上。从国外的名人著作,如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复活》、高尔基《童年》等,到国内的名家杰作,如浩然《金光大道》《艳阳天》,孙犁《白洋淀纪事》、鲁迅杂文等,张卫东将这攒下的百余本书,视为“宝贝”。

这些“宝贝”在张卫东的工作选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刚退伍时,父亲幽默地说:“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你去工厂吧。”经安置,张卫东进了工厂。在工厂待了几日,白天热火朝天,晚上加班加点,他没时间看书,便和父亲商量:“我不想领导一切,我想阅读一切。”

随后,张卫东调到了药材公司,靠着在部队的积累做起文字工作。当时,单位活动不止,文字汇报,黑板报、当街标语和县广播站投稿,他忙得不亦乐乎。

不到一年时间,凭借“能写”的小名气,张卫东被调到泊头市检察院。从内勤、资料员到办公室主任,他一干就是13年,在文字的田野里深耕。后因工作需要,张卫东调任泊头市反贪局局长,法律文书的严谨准确性,融进公文和文学的叙述性描述中,使他的文字风格更活泼厚重。而法律区域内的社会生活,也为后来他文学作品的成就打下良好铺垫。

文字成为退休后的主题

2010年,张卫东从反贪局局长位置退下来。平时象棋军棋麻将从不沾手、养花养鱼旅游也不感兴趣的他,想来想去还是觉得文字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

“我在这里要特别感谢文艺创作引路人张文仲,他见证着我的创作之路。”张卫东退休后,和泊头文化名人张文仲频频接触。在他的鼓励下,张卫东开启了编剧之路。

几年里,他自费购买了大量影视方面的书籍,仔细研读;张文仲买了电脑,学会了打字排版;还不辞辛苦,在张文仲的推荐下,多次赴北京、青岛、唐山等地拜访名家,不断提高文学修养。

退休生活对张卫东来说,如入大海,驾着写作的小舟游得酣畅淋漓。他一鼓作气,把泊头作家周长青的小说《烈焰铸魂》改编成电影剧本《狮吼》,并在《华夏好剧本》征集大赛中获奖。

随后,他又相继写出了38集连续剧剧本《孩子,听我说》,微电影剧本《生死盲区》《爱的送达》《希望》《五指山下》,电影剧本《一枚胸针》《月亮上的外婆》《母亲与遗像》《现在开庭》和成语系列微小说等多部作品。

张卫东说,这些年,如火如荼的生活丰盈了他的创作源泉。他说:“书和文字丰富我的人生,我能用手中的笔,展现多彩的世界,既幸运又幸福。”

2024-06-19 本报记者 寇洪莹 张卫东: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1270.html 1 “书和文字丰富我的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