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重拾书本晚吗?不晚。市民马胜锁从不爱读书到精读几十本国学经典;从不会提笔的“一介布衣”到人们眼中“舞文弄墨”的文化人,她越来越喜欢读书了。
马胜锁说,她与书真正结缘是从50岁开始的。但与书的故事却要从小讲起。
刚上小学的时候,因为不喜欢坐在课堂上受约束,马胜锁经常逃学。有一天,父亲硬是将她从家里连拉带拽送回课堂。尽管不爱学,但她内心深处依然喜欢读书人身上那种彬彬有礼的气质。马胜锁说,她的二奶奶曾是一所小学的校长,二爷爷也曾在政府部门工作,他们儒雅仁爱的形象以及正直无私的品格也影响着身边的孩子们,她也想活成他们的样子。
后来步入工作岗位,结婚生子,马胜锁除了忙家务带孩子,还得谋生养家,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读书。就这样忙忙碌碌直到人生来到了50岁的路口。偶然的一天,她陷入深思:人生过半,人生的意义何在?难道真的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走下去吗?年轻时的志向都被岁月消磨殆尽了吗?她在心里一遍遍拷问着自己。那一刻,她又有了重拾书本的想法。
而且在她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写写父亲的故事。父亲走得早,她心里的思念一直放不下。可毕竟想法归想法,胸无点墨怎么写得出?这事和大家一说,还曾遭到一个朋友的嘲笑,在朋友的眼里,她只不过是一介布衣而已,舞弄笔墨那是文人的事,她怎么可能做到?朋友不屑的样子刺痛了她的神经,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写出点东西来。
马胜锁的家乡在河间,那里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于是她首先想到了《诗经》。她从一点一滴学起,用了两年的时间将《诗经》“啃”完了。与《诗经》的相遇在时间上跨越了2000多年,且诗的阵容庞大,风雅颂,赋比兴,对于一个没有文学基础的人来说很难理解。她耐着性子慢慢读,不懂的就查阅资料。
《诗经》为她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读《诗经》的基础,马胜锁对古汉语也产生了兴趣,后来陆陆续续地买了很多古籍,《周礼》《礼记》《齐民要术》《史记》等,她都耐心精读,收获颇丰。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马胜锁不但在书中充实着自己,还学会了写作。遇到市里有征文比赛,她也积极参加,还小有收获,获得过一些奖项。这更增强了她读书的信心。
近两年,已经61岁的马胜锁,不只自己读书,还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读好书,有时还会聚在一起分享读书心得。她希望人人都读书,个人收获成长的同时,也为我们的城市增添更多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