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华英
金代名医刘完素以“刘河间”闻名后世,中医学界多认为其出生地在河间。对此,笔者查阅到乾隆《河间县志》中刘完素“居河间”的记载后,提出“刘完素曾长年定居河间,并在周边一带行医,其他多为民间传说,不可全信”的论断。最近,通过进一步考证相关资料,笔者对刘完素出生地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金史》中的“刘河间”
关于刘完素出生地较早的文字记载,出自《金史》第六十八卷《方技》篇。《金史》对刘完素的记载相当简略,只称他“字守真,河间人”,自号“通元处士”,曾偶遇一位叫陈先生的异人与他喝酒,大醉后猛然洞达医术,遂成一代名医。
《金史》中的“河间”在哪里?与南宋对峙时期的金国,其行政区域采用路、府(州)、县三级管理,共设有十九路。河间为府,属河北东路,辖河间、肃宁二县,含束城等三镇,其中肃宁于金正隆元年(1156年)置县。查看《金史》之《方技》篇对名医籍贯的表述习惯,多明确至州一级,有的直称“某州人”,如“张元素,字洁古,易州人”,有的则不提州名,如“纪天锡,字齐卿,泰安(州)人”,如“李庆嗣,洺(州)人”,也有少数明确至州县,如“张从正,睢州考城(县)人”。
由此推断,《金史》记述刘完素为“河间人”,极有可能是说他是河间府人。
元代史料中的“刘河间”
金元两代是中医“河间学派”形成的重要时期。元代著名儒臣、史学家苏天爵(1294-1352)所撰的《滋溪文稿》保存了大量的碑志作品,其中有《元故河间路医学教授王府君墓表》一篇,写苏天爵于至元六年(1340)被召入朝,经过河间时患病,请一位叫王彦泽的医生看病,王家在河间数代行医,到其父亲王伯川时,已是官方认可的河间府医学教授。王彦泽道:
“昔金大定间,乡郡有良医刘氏完素,能起危疾,名倾朝野,累召不起,赐号高尚先生。兵后子孙皆亡,而所著书幸在。先世尝因刘氏遗书以治其术,府君曰:不可使刘氏之学无所传也。即其故居作新祠宇,旦望率医者祠之,庶几瞻拜仪刑,讲习论著,益广其传,以活斯人焉。”
这段记载因为距刘完素所处时代较近,作者苏天爵系元朝史官出身,又是在撰写他人墓志时提到刘完素,记述较为客观,可信度较高。其中提到刘完素的活跃时期,即金代大定年间(1161-1189),称其是“乡郡良医”,“乡郡”指的是家乡所在之郡,郡是“府”的古称,意思是“河间府的良医”,并未提及是哪个县。
是河间人还是居河间
清代康熙年间官方主持编纂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之《职方典》在《河间府祠庙考》篇提到,“刘守真庙,在府治西南,河间人,古名医也,谓之刘河间,著宣明诸论行世,县学东有碑记。”此处明确提到刘完素为河间人,府署西南有祠庙。
在清代乾隆年间编撰的《河间县志》《艺术》篇首序言中,提到“河间如信都芳、刘完素皆精其技”。然而,在之后的刘完素传记中,却没有明确指出他是“河间人”,而是泛泛地提到“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居河间”。
乾隆《河间县志》的主笔是有江南才子之称的黄文莲,并经县学教谕、知县等多人编辑、校对,这些人不可能不知道《金史》中关于“刘完素,河间人”的记载。但他们为什么提出刘完素是“(寓)居河间”呢?笔者推断,正因为《县志》编撰者认为刘完素这样的“术士”虚无变幻,踪迹秘异,所以认为没有可靠根据确定刘完素是河间县人。
“刘河间”与河间府
笔者从“中国知网”检索下载了与刘完素有关的论文27篇,自1963年至20世纪末,论者均根据史料称其为河间人;至2002年第2期《河北中医药学报》发表赵士斌、李会敏撰写的《刘完素与其医著考》虽仍称其为金代河间人,但有“据传刘氏原籍河北省肃宁县杨边村,其幼年家境贫寒,在其3岁时,全家迁居河北省河间县城南”的表述。后来,部分论文或报刊则直接采用了“生于洋边村,后到河间定居”的说法,不再注明“据传”等字样,随着互联网的传播,使部分刘完素有关的传说与正规史料混杂在了一起。
从这个意义上讲,今人关于刘完素出生地为河间市刘守村或肃宁县洋边村(师素村)的说法都是缺乏史料依据的。首先,对于刘完素这样一个距今近千年的历史人物,除非有碑文、家谱等书面化的记载,否则很难将其出生地考证到一个具体的村庄。自两宋至明清,今沧州市所属各县市均多次经历战乱,区划变迁也较为频繁,非要将刘完素出生地精确到某地某村,既无可能,也无意义。
笔者认为,刘完素的出生地应在金代河间府境内,大致包括今河间市、肃宁县的范围,但具体生于哪个村庄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刘完素曾长期在河间府城及周边一带行医,其成名路径就像众多名中医一样,通过口口相传,高超医术越传越广,乃至风靡南北,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河间城有这样一位名医。及至后世,众多弟子以“河间学派”将其发扬光大,很多地方又建起祠庙供奉,“刘河间”才成了约定俗成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