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5日
第06版:06

穿越时空的力量

杜义霞

春节家庭聚会,大哥提议,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大侄女首先站起来,回忆了自己儿时回老家,爷爷奶奶小叔小婶给予她的关爱。奶奶脸上难掩喜色,爷爷眼神里溢满慈爱。儿时回乡的一幅幅画面,已深深烙印在她心里,为五彩的童年增添了厚厚的亲情润泽。她说,她很骄傲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二侄女随后发言,她谈起小叔生病后,整个大家庭竭尽所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艰辛过程。这让她相信,任何时候,只要有家人携起手来团结一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接下来,几个晚辈也分别表达了这个大家庭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有的认为,是祖辈的勤劳善良和在困境中的坚持不懈让自己备受鼓舞;有的说,大家庭孕育的正直淳朴、积极上进以及彼此之间牢不可破的亲情,给予自己坚实的底气,可以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一切;还有的说,这个大家庭传承的优良品质滋养丰盈了心灵……

孩子们的发言坦诚实在,无一不是在分享家庭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作为独生子女一代,他们言谈中的真情流露,让我们倍感欣慰和动容。欣慰于他们已经接过了家风传承的接力棒,动容于此时此刻,我们的思绪又被拉回到那些逝去的岁月,再次重温那些永不磨灭的温馨与感动。一幕幕场景在记忆的长河里回溯,有母亲的严厉与慈爱,有父亲的呵护与宽容,是父母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把优良的家风一代代植入了家族基因。

父母教育我们要举止有矩、言谈有度。记得小时候,母亲要求我们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餐桌上不能随意翻拣饭菜,不能大声喧哗,和长辈说话要恭敬,女孩子不能和男孩子随意打闹等。日常生活中一些琐碎的行为规范,就在母亲零碎的絮叨中悄悄渗入心底,潜移默化修正着我们的言行。父亲是一位赤脚医生,家里经常有村民在用餐时间来取药、看病,他们往往惊讶于一大桌小孩子吃饭时的安静,全无多子女家庭常见的吵闹。

在偏僻的小村里,父母用他们无微不至的教导,教会我们基本的行为准则,为我们童真的世界绘出一条条不可逾越的红线,规范着寻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父母教会我们要谦虚谨慎、与人为善。人没有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能以己之长度人之短。每次当我们考试取得好成绩沾沾自喜时,母亲都告诫我们:一次考试代表不了什么,要善于发现和学习别人的长处,让自己变得更好。

父母都是慈善之人,对于村里比我们更贫困的乡亲,不但不会因为他们的困窘而疏远,反倒经常给予他们关照。父亲曾多年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并且看病从不收费。家里生活本就捉襟见肘,但母亲仍会挤出钱物资助他人。

直到父母故去多年,他们的善行义举还一直为人称道。他们帮助过的乡里乡亲每每念及都心怀感激,这些珍贵的品质成为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父母教导我们要勤奋上进、学习为先。在我们家,学习是头等大事,7个子女全部上学,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并不多见。父母都没有进过学校,父亲只上过几天扫盲班,后来完全凭自学成为一名赤脚医生。母亲自己不识字,却对子女上学有着极度的坚持。那时候地里农活繁重,但为了子女的学业,他们苦苦支撑,在基本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硬是为子女搭建起一方读书学习的天地,让我们能够通过读书走出贫困,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时刻督促学习是母亲多年养成的习惯,不仅是在求学期间,即便在参加工作后,每当听我们兄弟姐妹又继续在职考本科、考研究生,母亲的言谈中总是流露出遮不住的欣喜和自豪。记得90年代我回老家休产假,母亲问我:你回来怎么连本书都没带,你就不学习啦?母亲询问的眼神至今仍经常在眼前浮现。

父母的言传身教,为我们树立起人生的坐标,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这个向上向善的大家庭,始终保持着那些优良传统,穿越时空,引领一代代人前行。

2024-06-25 杜义霞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1795.html 1 穿越时空的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