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陆顺,湖南浏阳北盛区丰裕乡人,1914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担任农会领导的儿童团团长;1927年春,加入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冬,参加张正坤、王震率领的工农武装浏阳一支队;在部队,他先后担任勤务员、班长、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教导员等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部队优秀的指挥员……
1934年10月,郭陆顺随军转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11月,郭陆顺参加了长征。
郭陆顺曾在泊头战斗,如今,仍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在口口相传。
担任回民支队政委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支援冀中抗日根据地和加强党对马本斋回民支队的领导,1939年秋,郭陆顺受组织派遣,到冀中回民支队任政治委员。几年间,他和马本斋一起,强化军事训练,采取游击战术,粉碎了日寇的一次次残酷扫荡,使得回民支队成为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抗日部队。
他还把红军的优良传统带到回民支队,经常利用战斗空隙进行整军。组织部队学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文件,讲解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讲述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英雄模范事迹。
平时,郭陆顺善于抓先进典型、英雄人物进行思想教育,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大大提高和激发了回民支队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爱国热忱,坚定了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决心,使这支部队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战斗力。
1940年2月中旬,郭陆顺、马本斋率回民支队,进入深南地区,开展对敌斗争和群众工作。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工作,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发动,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密切了军民关系,站住了脚跟。先后在南花盆、康庄、榆科等地,连续作战30余次,打开了深南地区对敌斗争的局面,在回民支队战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
头部负伤 壮烈牺牲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一年,斗争形势严重恶化。3月初,回民支队奉命在建国、交河以及冀南地区的阜城、景县等地活动,配合冀南军区兄弟部队,粉碎敌人“蚕食”冀中、冀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
4月初,敌人对建国、交河一带的清乡“扫荡”十分频繁。26日郭陆顺、马本斋率回民支队来到交河县陈庄、西高屯、齐桥一带活动。
27日拂晓,交河、泊镇之敌出动1000余人袭击陈庄。我一大队指战员,凭借街头工事的优势阻击敌人,激战一天,连续打退敌人数十次冲锋,击毙敌人200余人。战斗进行到下午两点多钟,郭陆顺亲自来到前线指挥,击退了敌人数十次进攻。黄昏后,正当部队从村北突出重围时,他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
百姓深情悼念
当天,回民支队利用晚上,为郭陆顺和陈庄战斗中牺牲的战士们召开了追悼大会,马本斋说:“我们敬爱的政治委员郭陆顺同志,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多打胜仗为郭政委报仇!”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和村民送来了一口棺木,将郭陆顺安葬在了高官村。第二天,高官村的干部群众为郭陆顺筑起了一座坟丘。为了防止敌人破坏,当时没有树立任何标记。
4月30日,郭陆顺的妻子韩启民从冀中八地委机关驻地武强县堤南村来到建国县高官村,她是来传达地委关于积极开展反“扫荡”斗争指示精神的,并不知道丈夫郭陆顺已经牺牲了。
韩启民和郭陆顺结婚才刚刚一个月。那时韩启民住在堤南村,郭陆顺和回民支队住在离堤南村15公里路的一个村子里。结婚那天,战友和村民们共同为二人举行了仪式。结婚后第三天,韩启民就赶回了机关驻地。
得知郭陆顺牺牲后,韩启民悲痛万分,是乡亲们的陪伴一点点融化了她内心的悲伤。大家有的送来饭菜,有的轻声安慰。
夜幕降临后,她来到了郭陆顺的埋葬地。没想到,这里已经站满了几十个老乡。
大家静默不语,都忍不住哭了起来。不知是哪位乡亲,到韩启民面前哭着说:“听说郭政委牺牲的消息后,我们老百姓没有一个不难过的,早想过来表达我们对郭政委的一点心意。”又一位乡亲说:“韩主任,我们一定为郭政委报仇!”“我们一定为郭政委报仇!”乡亲们齐声呼喊起来。韩启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含着热泪向乡亲们点头致谢。
韩启民担心时间久了会被敌人发现,就催大家快回村。这时乡亲们都围上来,纷纷邀请她到自己家吃饭。一个乡亲说:“俺连口水也没敬郭政委,他就牺牲了。你到俺家吃顿饭,也好表达俺对郭政委的一点心意。”韩启民难过又激动,止不住地流泪。
从此以后,每年清明节,百姓们自发前来祭扫,表达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怀念和哀思。
1952年,郭陆顺的墓迁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安葬在苍松翠柏之中,供人们凭吊。在移棂时,高官村的人们扶棂相送,一直将郭陆顺的尸骨送到石家庄。他们还不住地说着:“十多年来,我们一直怀念着郭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