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7日
第06版:06

新闻主角说

让盐碱地变丰产田

王伟伟 39岁 沧州市农科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副所长

王伟伟(右一)与其他农研专家在创新示范基地留影

▲郭晓月(左三)带领大学生公益助农直播团队来到田间地头

◀王伟伟(左)进行小麦育种工作

◀杨蓬勃展示旱碱麦深加工产品

这个6月,我们一直在忙着收获。从选择收获的后代材料来看,结果非常不错,现在正在进行考种。

我从读研究生时就开始接触小麦育种,2012年来到沧州市农科院工作。刚到沧州时,我就听老专家们说,在一些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的地方,小麦亩产仅有100多公斤,有的地方甚至更低,农民辛苦一年,收上来的粮食连自家人都不够吃。

沧州盐碱地面积大,这既是劣势,也是优势,如果可以唤醒这些“沉睡”的土地,那必然是一笔宝贵且巨大的财富。

沧州市农科院成立于1955年,从成立之日起,便开始以抗旱耐盐为育种目标培育旱碱麦品种,几十年从未间断。市农科院老一辈育种人扎根在盐碱地里,起早贪黑、无惧严寒酷暑,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作,数次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和沧州市科技进步奖,培育出冀麦32、沧麦6001、沧麦6002、沧麦6003、沧麦6005等一批抗旱耐盐品种,其中沧麦6002和沧麦6005在今年的推广面积超过50万亩。此外,他们还形成了独特的旱碱麦育种方法——水旱两圃平行交替选择育种方法,这一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作为一名育种人,从参加工作的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培育出一批耐盐碱抗旱的优质小麦品种。

抗旱耐盐、广适稳产、节水高效……短短十几字,说起来简单,实现起来却很难——

从一粒种子开始,抽出胚芽、长成幼苗、抽穗、开花、结实,这是自然规律。因此,我们的工作周期也是以年为单位。育种过程以人工杂交为主,通常,种子的性状表现要经过五六个世代才趋于稳定,而一世代就是一年。此外,选育种子时,我们还要在以亩为单位的田地里找到最想要的那一株小麦。越是恶劣天气,越要下田选种,麦收前的正午时分,寒冬腊月的风雪天气,只有在这个时候,育种材料才能表现出抗干热风和抗寒性的差异,才能真正确定品种的抗灾能力。再加上区域试验和审定,一个小麦品种,从培育到审定,即便顺利也要10年到12年。

漫长的工作周期、艰苦的工作环境,很多育种工作者一生也培育不出一两个得意之作。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研究方向的偏离,机遇的错失,或者只是缺少一些运气。但一粒良种的诞生,必定有其必然性。这个必然,就是奔向育种目标、排除万难的勇往直前,也是以种适地,让盐碱地多打粮、打好粮的不变信念。

当然,随着科技进步,我们也有了更多的“神兵利器”。

比如,我们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共同建起了河北省旱碱麦重点实验室。借助实验室的先进仪器设备,研究人员不断挖掘旱碱麦的优异基因、加速育种进程,基本摸清了滨海盐碱地盐分离子的周年变化规律,形成了农作物耐盐碱鉴定的人工盐碱地试剂配方,开发了沧州市滨海盐碱地盐分离子综合评价系统,为开展室内小麦耐盐碱高通量鉴定与评价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老一辈育种人的引领下,在各种“神兵利器”的帮助下,我们陆续选育出沧麦14、沧麦15、沧麦16、沧麦17和沧麦18共5个耐盐碱抗旱的优质小麦品种。

截至目前,沧州市农科院先后选育出18个旱碱麦品种。这些新品种,不仅让旱碱麦的产量不断提升,也为盐碱地变成丰产田提供了更多选择。

2024-06-27 王伟伟 39岁 沧州市农科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副所长 新闻主角说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2174.html 1 让盐碱地变丰产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