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第03版:03

青春力量赋能 乡村振兴

■ 梦 鹤

引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辟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方向,张晓冬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让笔者印象更为深刻的,还有他心底那份扎根乡土的坚定。

“盐碱地上的农业,发展前景同样广阔,我们越干越有劲头儿。”这是他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张晓冬是个“80后”,他的同龄人,大多外出工作或自己创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不多。确实,在大多数人心里,农村苦、农业累,要走好这条路并不容易。

种好这一片梨园,张晓冬没少吃苦头。夏日夜晚,园里虫害成灾,他和亲朋好友从天黑打药到天亮;汛期来临,果园地势低洼,梨树遭了涝灾,张晓冬和工人得不停排水……虽然遇到的困难不少,但张晓冬并未动摇,还立志打造示范园,连连“升级打怪”,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机械化、高效化的甜蜜增收路。

近几年,深入乡村采访,记者发现,越来越多像张晓冬一样,打开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具备经营意识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

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的张宸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回到家乡后,引入北斗技术种植大田作物,实现粮食连年增产,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北斗女孩”;泊头蔬宝种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黄宏宇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从事大田作物的良种推广及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当地农业生产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吴桥县沟店铺乡孙龙村党支部书记孙浩政,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逆行”返乡,解决村民们的出行难题,挖掘村里的文化内涵,让小村有“颜值”有“内涵”……在农村的沃土上,他们的知识闪耀光芒,他们的能力得以展现,他们不仅实现了自我价值,还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出,在乡村振兴中,年轻的力量越来越重要。

农业要强,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引领。无论是作物生产等传统学科,还是智慧农业等新兴学科的人才,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中都大有用武之地。

农村要美,也离不开年轻的力量。比起老一辈农民,青年一代获得了更多教育机会,他们的视野更广阔、知识更丰富、思想也更开放,优势得天独厚。

农民要富,同样离不开年轻人的带动。“新农人”可以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通过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可以在政策扶持下,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促进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

当前,乡村振兴已为农村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接力棒传递到青年手中,我们也希望,越来越多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年轻人,能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把新技术、新理念、新风尚带回农村,用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

2024-06-3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2345.html 1 青春力量赋能 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