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诗经》是一条流淌的文脉,今天站在文学脉流之岸的我们,就是畅饮着传统文化营养的贪心孩童,总想无限多地舀出一瓢又一瓢,总想无限远地看遍一条又一条支流的风景,这是文学爱好者沉浸于此、享受于此的执念。”这也是王福利研究《诗经》《楚辞》、用文学的笔触书写经典的初心。
49岁的王福利现就职于黄骅市文联,已出版《〈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楚辞〉是一本故事书》等多部著作,其中《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
“大工程”荣获冰心散文奖
将散文与《诗经》结合,王福利起初是为了练笔。当时,他的散文创作进入瓶颈期,不想在原有写作模式上重复,就想到了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突破。正是《诗经》中触动人心的诗句,给了他取之不尽的文学营养,成了他突破自我的原动力。
读着那些古老隽永的文字,沉浸在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让他产生了一种创作冲动:能不能用现代的语言,去尽可能地还原古代的文字,让《诗经》之美以现代文体来呈现?尽管已经有人在这样做了,但对于他,一个《诗经》学习者、散文创作者来说,对《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进行散文解读,本身就是一种系统学习的方式,也是一种多元化散文创作的写作训练。
但万事开头难。对于《诗经》的首篇《蒹葭》,王福利在创作散文时就感受到了压力——读者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句子耳熟能详,在解读中的突破点,就是怎样用散文笔法将诗句原文中的每一个字的语义都完整地呈现出来。既要解决三段中只有几个字变换的重复内容,同时还要兼顾散文的美感。他想到为其想象一个爱情故事,在参考古今关于《诗经》的解读的基础上,用符合现代审美的思维进行补充和完善。这也让《蒹葭》有了故事的主角,以主角的回忆为线,描摹出爱情中的相遇、别离、相思、相望,使短短的诗行与婉转的散文相得益彰。
这项写作“大工程”断断续续坚持了两年多,王福利终于将《诗经》中的“十五国风”160篇全部写完,汇编成书。后来,这本《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获得冰心散文奖,让他愈加笃定了这一写作方向的选择。
功夫在“诗”外
出书对于写作者是件大事,但出版了第一本《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后,王福利感觉再出书就容易了许多,对于自我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书写《〈诗经〉是一本故事书》时,他把自己的更多想法加入到解读《诗经》的美感里。这种想法应该承载着符合现代生活的精神价值体系、担负着联通古今两种故事场景的历史使命、指导着当代社会生存细节的深入思考。
王福利说,把这么多想法落实到文字中,还是颇费精力的。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打破了《诗经》原有的次序,根据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选取了饮食、劳动、工作、学习、婚姻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比如在解读“婚姻”一章中的《氓》时,为了将一个城里“白富美”与乡下“穷小子”的爱情婚姻悲剧更真实地展现、为今人提供价值思考,就需要将涉及到的西周春秋时代“士昏礼”“冠礼”“笄礼”等礼仪制度融入其中。为此,他查阅的学术资料也就不限于《毛诗传笺》《诗集传》《诗考》等《诗经》专著,还要参考《周礼》《礼记》《仪礼》等方面的学术资料,才能尽可能贴近《诗经》文字背后的主人公的生活状态。
他把正在写的《诗经》第三本书的书名,定为《〈诗经〉风物图》,还是想延续《诗经》更多维度的文本画面、风物美感、人文价值观、历史厚重感等。然后加入更多的解读元素,把《诗经》放到更广阔的视角,让古代的更多元素,地域风物、社会历史、日常生活、故事画面等,与今天的更多场景对应,为更多的读者群体提供参考价值。
从写《诗经》到写《楚辞》
无论是从春秋战国的时间延续上,还是在文学美感的一脉相承上,由《诗经》衍生出的《楚辞》,也让王福利同样产生了用现代散文再现其历史故事的创作热情。
同样是用散文语言解读《楚辞》,在写《〈楚辞〉是一本故事书》这本书时,他将屈原的人生轨迹以及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作为一条故事主线,用长篇散文的形式来记录屈原生命中的一个个重要节点。基于创作传统文化普及读物的出发点,王福利把重点放在解读《楚辞》的具体章句上,将《楚辞》中屈原所作的所有篇章,都按照时间节点,有重点地摘录,将章句的时间节点与人物故事主线节点相对应,将那些浪漫又散漫的文字融合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
写作过程中,他通过综合研究《楚辞》相关学术著作与战国历史著作,力图呈现出文学性、故事性、历史性相结合的阅读效果。在这个过程中,他参阅了《楚辞章句》《楚辞集解》《楚辞集注》《战国史》《楚国简史》等相关典籍,对屈原的所有《楚辞》篇章更是反复研读,精选出体现不同阶段屈原精神世界的章节,尽可能达到原文与现代散文在时空、情感上的吻合。
完成《〈楚辞〉是一本故事书》,对于王福利来说,除了是另一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学习,也多了一种写作自由的享受。能够以自己想要的表达形式将一本书呈现,王福利说他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