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久露华重,寒鸦不肯栖。
月推银海上,斗过玉绳西。
风脱林衣瘦,山擎云帽低。
流萤三四点,趁队过前溪。
赏析:
李之仪,河北路沧州无棣(今盐山)人。治平四年进士及第。官终朝请大夫。能属诗文,尤工尺牍,苏轼称其“刀笔三昧”。
这首诗的颈联很有意思,“风脱林衣瘦,山擎云帽低”,虽然不如“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那么脍炙人口,但像一块压缩饼干,很有嚼头,短短10个字,包含了4种修辞手法。
首先是比喻:落叶如秋林之衣,白云如远山之帽,下句本体是云,喻体是帽,结构齐全,属于明喻,而上句本体(叶)缺失,只有喻体(衣)出现,属于暗喻。
其次是拟人:林而有衣,并且能瘦,山而有帽,并且能擎,给远山和秋林戴上帽子、穿上衣服,并且让它们像人一样有动作、有形象。
其三是炼字:“脱”与“擎”,显然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变得熠熠发光,死物活写,生动精巧。
第四是对仗,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本在意料之中。作为对仗句,它的结构前后不同,这是让人最感兴趣的。上句写林衣,衣的主体是林,下句写云帽,帽的主体却不是云,而是山。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宋朝的李之仪没学过《现代汉语》,不懂什么叫名词动词形容词,更不懂什么主谓宾定状补,他只知道字分虚实死活,对仗就是让两个同位字看起来比较般配就好了。
在古诗里,这样的例子不少。联坛名宿时习之先生有篇论文《句子结构相同不是对仗的必要条件》,请允许我将文中古诗的例子直接拿来,并向时先生致敬!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是主语,而风烟不是。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妻子是愁的定语,而诗书不是。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汉口夕阳斜度鸟,洞庭秋水远连天。”秋水是主语,而夕阳不是。读到这里,您还迷信《对联入门》《联律通则》者流所谓的“对仗六要素”吗?
潘洪斌 齐斐斐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