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4日
第05版:05

沧州文学之树生机勃勃

——访新加入中国作协的谷园、彭玲、王福利、兰香4位沧州作家

兰 香(右一)

谷 园

彭 玲

王福利

本报记者 高海涛

2024年6月12日,中国作家网发布的“中国作家协会2024年新会员名单”中,沧州共有王月周、谷园、彭玲、王福利、兰香5人入会,数量空前。

沧州,自古便是一片诗意的土地。《诗经》从这里再生,古代有刘长卿、高适、李之仪、纪晓岚等文学大家从这片土地走出;当代则有王蒙、蒋子龙、肖复兴、李浩等作家从这片土地走出;如今新的一辈沧州作家已经成长起来,沧州文学的参天大树上长出新的枝丫,更加郁郁葱葱。

谷园:用通俗的再创作解读传统经典

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谷园是从有趣的“抓周”说起。“我抓周抓到一支钢笔,我从小喜爱读书,写作文常被表扬,上中专后做校报编辑并自学汉语言文学专科、本科,读得更多,写得更多,到现在算是以写作安身立命。”提到“安身立命”四个字,谷园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虽然他一路走来,看似自然而然,说不上有什么困难与挑战,但文学之路注定是一条寂寞之路。谷园认为,唯有尽性知命,抱定板凳再坐十年冷的决心,方得始终。

从2011年开始写《吃透曾国藩》以来,谷园就把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写作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至今他已出版了十几本书,发行20多万册,其中《简易经》英文版、《人生四书》韩文版等著作已经名扬海外。谷园还提出了“中国式励志”理念,并落实在每本书里。

谈到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有哪些独特的体会和感悟,谷园说,现代文学应当增加一个新门类,即中华传统经典的现代化解读,它不是单纯翻译为白话文,也不是学术考据,而是更为通俗的再创作,以滋养大众读者。这可能比外国文学翻译更重要。

他说,传统经典多为文史哲的完美融合,其解读,一方面笔墨当随时代,道贵从凡,要雅俗共赏,力求接地气;另一方面要不媚俗,略存古雅,探究精义,敢于“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形成自家风貌。

对于未来,谷园非常坚定。他说,自己的书大部分是与文史视频节目《谷园讲通鉴》同步的,以后的日子就是要把这个节目讲到底,把系列丛书写到底。

彭玲:“我就是那只蝉,文字就是我的歌声”

彭玲,当过大学教师,当过编辑记者,一路为文学梦饥餐渴饮。她把自己比喻成一只蝉,“当它钻暗黑之地,唯一的使命就是歌唱。我就是那只蝉,文字就是我的歌声。”

尤其是20多年的记者生涯,重塑了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她看到了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也在大千世界里,看到了坚强不屈的灵魂。她说:“每一个搏击的鹰都值得我敬仰,每一株树的挣扎都令我动容。我以文字向万物致敬,这也让我的文章里,融入思想的昂扬和行云流水的洒脱。”

生活的热情和冷硬,山海的壮美和辽阔,给了她思想的积淀,厚重而不压抑。沧州这片热土,交织着武术与杂技的刚柔,吹拂着海风与《诗经》的浩瀚,也赋予了她深情而温婉的品性。

她说:“沧州这片厚土如此厚待于我,把我链接在古今的时光坐标里,我看到的每一条河,都是从五千年淌来;我抚摸过的每一个词,都带着国风的气息;我看到的每一株庄稼,都生长着秦汉的基因,万物有灵,我唯有嘶声歌唱,才不枉那缕光的照耀。”

“在几十年的辗转里,我逃避热闹,孤灯长坐,累积生命的厚度。这阳光,这书籍,让我有了一种错觉,哪怕寒风凛冽,我却一直坐在春天里。 我把文字种在奔赴的路上,每个白昼和黑夜以心血浇灌,6本书,就是我献给大地的芳华。”彭玲说。

彭玲接着说:“如果不能以文字翱翔,就让我沉没在文字的海洋里,潜泳。河流是生命的脉动,也是文化的延展,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也希望,河流的书写,成为我下一部书的主题。”

王福利:用散文语言连通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

说到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王福利说:“10多年前某个下午,一场大雪之后,一段我自认为是文学的文字,竟然在《沧州日报》上意想不到地发表了。这是我在纸媒上发表的第一篇文学作品,也成为我真正文学之路的开始。”

王福利文学创作的转折,来自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书《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当时,他写了几年散文,发现进入了瓶颈期,在思考如何突破时,就到传统文学中去补充营养,《诗经》成为他的首选。王福利制定了一个目标,将《诗经》的所有原诗,都用散文形式写出来,于是就有了解读“十五国风”的《诗风画境——走进〈诗经〉里的风景》。没想到的是,这种写法得到了肯定,荣获了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由此王福利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后来,王福利接连出版了《〈诗经〉是一本故事书》《节气之美·诗事》等著作,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散文著作,让他的创作风格,更偏重于历史类、学术类散文;文学观念上更趋向于有历史厚度、有思考深度、有古今双重价值的探索性创作。

谈及写作目标,王福利说:“我是在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思想价值、现实生存思考之间,用散文语言构筑起联结、转换的通道。”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可以说是对文学创作者某一创作阶段的一种认可。下一步,王福利还将从解读传统经典的角度,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对《诗经》等经典进行现代诠释,并使其更好地发挥引领当代社会价值观的作用。

兰香:将难懂的大道理变成有趣的小故事

兰香,从小就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那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没钱买课外书,她就深爱上了第一本小学语文课本。从这本普通的教科书里,她仿佛看到了多彩的大千世界。从课本中,她结识了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痴迷上唐诗宋词。阅读、背诵、抄写,大量的古诗词经典,为兰香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学时期,兰香的舅舅开了一家小书店。她从舅舅的书店里借阅了大量的外国名著阅读。读到《傲慢与偏见》后,惊叹于简·奥斯汀21岁就创作出这样的绝世佳作,她便萌生了当一名作家的梦想。

后来,兰香成了一名语文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多个年头。小学的阅读经历,让她深知优秀儿童读物对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从推荐阅读到尝试创作,陪伴孩子心灵成长是她创作的最大动力。2012年,她出版了第一本亲子童话。小读者们对这本童话的喜爱和对新作品的期待,给予了兰香持续的创作热情。

兰香经常说,写书就是写生活,真情实感的作品势必会受到读者喜爱。兰香的作品以“书写童年趣事,记录教育关怀”为主旨,引导孩子们以欢喜之心面对生活,以从容之姿迎接未来。其中“我的成语会说话”系列、“小乐上学记”系列、“我上小学一年级”系列,分别上榜当当童书新书榜第一名、第二名、第六名,她在当当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影响力作家评选活动中,连续3年荣获“人气童书作家”称号。

兰香说:“我是儿童文学的写作者,更是一名人民教师。生活在孩子们中间,记录他们成长的喜怒哀乐,将难懂的大道理变成有趣的小故事,写出来让每个小读者都能在阅读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这就是我的使命和责任。”

这4位沧州作家成功加入中国作协,个人努力是关键,沧州大的文学生态也起到了“光的作用”。

正如市作协主席苗笑阳所说:“从2019年5月作协换届以来,我们努力抓队伍建设。5年来,400多人加入市作协、61人加入省作协,10人加入中国作协,目前沧州共有中国作协会员39名。作协注重写作者的梯队建设,把有苗头的年轻作者推荐上去,比如推荐赵卯卯、李浩然成为河北文学院签约作家;注重新会员的培养,5年来,共邀请了蒋子龙、林莽、顾建平、李浩等15位名作家、名诗人、名编辑来沧授课。为让有能力的写作者冲击大报大刊,每年都集印一本沧州作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集《年度沧州文学作品精选》,里面不乏《人民文学》《小说选刊》《诗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名刊上的作品。目前,市作协正在建设‘沧州市少儿文学创作基地’,已在运河区迎宾路小学、解放路小学、光明小学,孟村回族自治县实验小学建立了4个基地,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在少年儿童的心灵。”

2024-07-04 ——访新加入中国作协的谷园、彭玲、王福利、兰香4位沧州作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2926.html 1 沧州文学之树生机勃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