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周如凤
上个星期,赵桂荣像之前每个月的月初一样,在10多个公益微信群里,逐一发送爱心红包。这些钱将被用于帮助全国各地有困难的人。
赵桂荣今年61岁,家住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她参与公益活动已经11年了。
结 缘
赵桂荣从小练习武术,也许就是这个原因,让她有了一颗侠义之心。
她从事过很多职业,服务员、保安……她说:“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工作普通,日子过得也普通。”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赵桂荣也不例外。任何时候,只要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主动搭把手。只是在赵桂荣眼里,这些都是随手做的小事,不足挂齿。
赵桂荣说,她真正参与公益活动是在2013年。
那时,她是一名保安,每个月仅有4天假期。尽管假期不多,但只要不上班,她就和志愿者们一起去做公益,比上班还忙。
2018年,赵桂荣加入了沧州渤海新区阳光爱心家园志愿者协会,和大家一起帮助孤寡老人,资助困难学生,到山区送温暖,去街头做义工……“个人的力量渺小,团队的力量很大,让需要帮助的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就是我做公益的初心和动力。”赵桂荣说。
奔 走
这些年,为做公益,赵桂荣除了省内还去过很多地方,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她始终认为,做公益,不是为了锦上添花,而是为了雪中送炭。
2017年,赵桂荣辞掉工作,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公益事业上。“去更困难的地方,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带着这份信念,她到山区走访困难群众,经常凌晨四五点就出发。
山路崎岖难行,有的仅容一辆车通过。她坐在车上,一侧车窗紧挨峭壁,另一侧就是悬崖,她不敢大声说话,只是往窗外瞅了一眼,眩晕感立刻就涌了上来。
记得有一次,他们去山区参与救灾。那条山路,志愿者们之前走过很多次,通常四五个小时就能到达目的地。考虑到灾后山路难行,赵桂荣和志愿者们凌晨3点就出发,比往常提前了一两个小时,但实际情况比他们预想得还要糟。“一开始,我们只准备了各自的早饭,没想到直到下午才到目的地。中午时,大家都饿了,但守着整车的食物,谁都没有动,因为那是为灾区群众准备的。”赵桂荣说。
一路走来,赵桂荣走得很辛苦,但也很开心。
有一年,她到山区的一所特教学校去慰问。“我们带了很多书本,还有米面油。搬运物资时,一袋大米的包装袋不知怎么裂开了,大米撒了一地。特教学校的孩子们看到后,赶紧上前去捡,一粒一粒地捡。这说明孩子很懂得感恩,就冲捡米这一个举动,我们所有付出都值了!”赵桂荣说。
带 动
“我做公益从来不觉累,相反还特别开心。”如今,赵桂荣把这份快乐也传递给了更多人。
这些年,在她的带动下,先后有100多人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其中,仅家人就有8位。
赵桂荣的老伴儿吕海峰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每次赵桂荣出门做公益,他不光充当司机,还主动为受助人表演节目。儿子、儿媳以及两个女儿也经常出钱又出力。
当然,最让赵桂荣感到自豪的是她的外孙女和两个外孙,“这仨孩子从小跟我一起做公益,耳濡目染中养成了积极向上的三观,懂得关爱老人、帮助弱者,有一颗善良的心。”
提到公益,赵桂荣神采飞扬,脸上满是幸福和喜悦,她说:“做公益,既是帮助别人,更是帮助自己。因为做公益,我的心情更舒畅了,家庭氛围也更加和谐了。”
回想11年公益路上的点点滴滴,赵桂荣感慨万千。“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做下去,把温暖带给更多人。”赵桂荣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