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埋地下的供水管线如同血管一样长且复杂,刘博要做的,就是确保这条“生命线”正常运转。
刘博是一名农村供水基层工作者,负责保障沧县姚官屯镇、兴济镇的正常生产生活用水。这两个镇近40%的供水管线铺设在汽车到达不了的地方,他化身供水卫士,顶风冒雨,不舍昼夜——
在刘博心里,他负责的工作片区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在眼前,乡村阡陌,沃野田畴;一部分在脚下,纵横交错,川流不息。
28岁的刘博,是沧州市农村供水有限公司沧县分公司沧县北部片区片长。他与11位同事共同承担着保障沧县姚官屯镇、兴济镇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的重任,寒来暑往、顶风冒雨、不舍昼夜……
乡村“生命线”
上个星期,雨断断续续下了好几天,这给刘博的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
他每个星期都要巡线,以确保片区内的供水管线没有漏水点。这些管线如同血管一样长且复杂,所有管线都深埋地下,其中近40%的供水管线铺设在汽车到达不了的地方。即便是好天气,这些地方也只能徒步前往,而多日的雨水,让这段路途更加难行。
周末,天阴沉沉的,空气闷热潮湿,仿佛能拧出水来。刘博起了个大早,他想赶在下雨前,尽可能多完成一些巡线工作。
供水管线从路边一直延伸到田地里,汽车开不进去,刘博只得步行。地里泥泞不堪,他深一脚浅一脚,好几次险些滑倒。
才几天工夫,地里玉米又长高了一大截,再加上下雨积水,刘博只能顺着管线走向一直往里走,近距离查验积水是下雨造成的,还是因管线破损渗上来的。
对普通人来说,这着实有些难度,但对刘博来说,却是小菜一碟——水面完全静止,还是微微颤动;这种颤动是外力导致的,还是因为有活水的缘故……这些都是刘博判断管线是否破损的秘诀。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讲不出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但就是能一眼分辨出来。”
其实巡线没有什么窍门,全靠一遍遍看。“有的漏点,一个月也漏不了一立方米水,并不影响居民正常用水,但我们一样得找出来,因为每一滴水都是国家资源,小隐患不排除,日后就可能发展成大漏洞。”刘博说。
巡线并非刘博的唯一工作,管线抢修、水质监测……片区内,所有与供水相关的工作,都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
也正因如此,在从事这份工作的3年时间里,刘博几乎很难准点吃上午饭,至于饭后正儿八经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就更难得了。“饿时,要是恰巧赶上附近有个小饭摊,就挺知足了。”刘博说。
紧跟着,他又补充道:“不过就算再忙,也得用心对待,因为这不光是工作,更是一份责任。”
3年时间,1000多个日夜,26000多个小时,没有周末双休,24小时待命,顶风冒雨工作……这就是刘博与同事们的日常。在他看来,深埋地下的供水管线如同血管一样重要,而他和同事们要做的,就是确保这条“生命线”正常运转,保障正常供水。
熟稔于心
地下供水管线纵横交错,为了方便工作,刘博和同事们的手机里都安装了专业地图,里面准确标注了管线走向。
但刘博深知,要想做好这份工作,仅仅掌握管线走向远远不够。
3年前,刘博刚参加工作时,负责的片区要比现在大得多,包括5个乡镇和1个开发区。为了方便快速抢修,他和同事花了很大精力,又把片区内所有管线情况重新摸排了一遍。
刘博的地图软件里设置了8000多个点位,每个点位上都详细标注着管线位置、管径大小、埋藏深度等信息。
这些点位,全是刘博和同事们实地走出来的。平日里,即便不查看地图,他们对这些信息也熟稔于心。
参加工作以来,刘博几乎没有时间待在办公室,每天不是在一线,就是在赶往一线的路上。“我们有辆皮卡车,日常巡线时总开它,有时一天就能消耗一箱油。”刘博说。
他和同事像宝贝一样照顾着这辆皮卡车,不管是谁,每天上班下班都忘不了仔细检查一下——油箱满不满,胎压足不足,需不需要做保养……
随叫随到
“管线出现问题时,如果不能及时修理,就会造成水资源浪费,甚至还会导致停水,致使居民没水可用、企业停工停产,很多人的生产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刘博心里明白,虽然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者,但这份工作意义重大。所以,只要管线出现问题,不论上班下班,正午还是午夜,又或是恶劣天气,刘博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参与抢修。
一年年底的一天,凌晨3点左右,突然响起的手机铃声把刘博从睡梦中叫醒——水厂监测到瞬时出水量异常。
刘博一下子就醒盹儿了,“应该是管线漏水,情况比较严重。”
排查范围被锁定在3个乡镇。
由于涉及范围广,为了快速找到漏水点,刘博联合其他5个小组的巡线人员分头出发。“和城区不一样,田地里没有路灯,什么都看不见。再加上几天前刚刚下过一场大雪,积雪还没融化,这些都给排查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刘博回忆道。
好在,大家对管线情况都很了解,不到1个小时,漏水点就被找到了。
那次抢修持续了一天一夜,为了及时通水,刘博和同事轮流吃饭,累了就在车上休息一会儿。“那天特别冷,又因为漏水点在田地里,四下没有遮挡物,北风呼呼刮,吹到脸上像小刀剌一样,穿着两层羽绒服都不管用。”虽然辛苦,但也不乏感动,刘博说,“乡亲们得知我们在连夜抢修,不约而同地送来了热水和食物。虽然身上冷,但心里热乎乎的。”
在乡村沃野间穿行,24小时待命,365天候勤……为了保障乡亲正常用水,为了不浪费水资源,刘博觉得,再多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