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君伊 本报通讯员 齐率迪
走进位于渤海新区黄骅市港城产业园区的达力普石油专用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随着工人快速操控数控设备,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的3米长钢制实心圆棒体连续不断进入制造设备中,随后,11米长的成品钢管从另一端“走”下流水线。“我们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不仅有效提高了效率,质量也更加稳定。”企业负责人介绍,现在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国内外“朋友圈”越来越广。
眼下,各县(市、区)工业企业纷纷掀起技术改造的热潮。自大力实施入园升规技改专项行动以来,我市坚持政策引领、服务带动、龙头先行、整体提升,有力推动了全市传统产业工业企业走高质量集约规范创新发展之路。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推动工业企业入园3866家,完成新增规上企业810家,实施技术改造项目3133个。
我市突出服务创新,培树企业能级跃升的新标杆,精准帮扶,靶向施策,形成了“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梯度培育格局,新增规上企业数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前二,培育县域领跑者企业44家。同时,深化惠企服务,坚持“有事服务,无事不扰”原则,对培育库企业严格限制现场检查启动条件,最大限度减少检查和督导频次。开展“政策包”入企系列活动,强化惠企政策宣传,帮助企业应享尽享,累计开展培训活动50余场,服务企业人员近3000人次。通过精益管理培训,指导中小微企业实施关键突破、缩短过程周期、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稳定生产经营,提升规范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目前全市累计培育精益管理优质企业52家。
“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数字赋能,是提升技术研发水平、加快智能化数字化改造的有效途径。2022年至今,全市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二,‘小巨人’企业总量达到48家、居全省第三位。”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积极指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全市已有A级研发机构246家。实施“万企上云”行动,目前上云企业累计达到10323家,数量全省第二;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沧州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被列为首批省级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各级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4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重点项目178项。实施智能化改造,巨龙钢管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四星玻璃、鑫海化工等7家企业成功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不仅如此,我市还推进技改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实施技术改造,加强政策资金支持,强化项目包联服务,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全市纳入全省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库项目累计达到150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