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殷文红 李 粲 昝立亚
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引领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即日起,本报开设“走进魅力园区”栏目,展现我市各地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变化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探索新作为。——编者
泊头市以优质大田作物种植、收储、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交河镇粮食种植现代农业园区和文庙镇现代农业园区,不仅通过新型合作及种植模式提高产粮能力,还在加工方面“上新”,为了发展各出“粮”计——
“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
眼下,正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泊头市交河镇粮食种植现代农业园区内,交河镇时庄村的村民们不在田间忙碌,反倒是河北隆翔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忙着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
河北隆翔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交河镇粮食种植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主体,成立之初,就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发展模式,流转时村整村土地,提升粮食生产组织化水平。
“现在年轻人都外出上班,也就是老人们还种地。但农忙时,年轻人还得回来帮忙。推进整村土地流转,能把大伙儿从土地里解放出来。”时村党支部书记时西同感触颇深,“腾出来的劳动力还能多渠道创收,日子越过越红火。”
“不少老人虽然愿意种地,但管田理念和模式相对落后,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我们流转土地后,引进新品种、示范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高标准改造农田,着力提高生产水平、保障粮食安全。”隆翔福公司负责人王洪福介绍道。
在王洪福看来,这种合作模式,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组织基础”。“村里帮助协调、推进土地流转,扩大了我们规模化经营的范围。农忙时用人帮工,村‘两委’一招呼就能雇上人,解决了招工难的问题。”和村集体合作,王洪福觉得十分省心。
据了解,隆翔福公司共在园区的4个村庄流转了5000多亩土地。通过“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村民每亩地每年可收入800元土地流转金,闲暇时间到公司打工,一天还能挣110元钱。各村帮助公司协调耕种事宜,村集体每年也能获得每亩地20元的分红。
不仅如此,作为沧州粮食产业集团的产后服务中心,隆翔福公司还带动园区其他种粮农户进行“订单式”粮食销售,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出一份力,还提高了种粮农户的收益。
去年,为壮大交河镇多个村庄的村集体经济,以隆翔福公司红火发展的粮食收储业务为基础,园区还建起粮食仓储项目。项目运行后,不仅可推动园区的粮食仓储管理向规范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还能帮助参加项目的10个村庄每年增收2.5万元。
记者观察: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儿”,这种理念已渗透到各行各业。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们懂经营、懂技术、懂市场,助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了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问题,隆翔福公司不仅整合周边村庄的涉农人员组建科技服务队,通过规模化经营节本增效,还与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公司还自制有机肥还田改善土壤地力,自费几十万元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如今,公司流转地块的粮食亩产量能提高10%。
一穴双株藏粮于技
一大早,泊头市子渔驿站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宋寿国就到自家地头,查看玉米长势。
这个农场是泊头市文庙镇现代农业园区的主要经营主体,流转了园区内3000多亩土地,多年来一直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懈探索高质高效的种植管理模式。
“今年我们在800亩地采用一穴双株模式种玉米,得特别注意在玉米生长期补充肥水,才能实现大幅度提升粮食单产的目标。”听宋寿国这么一说,记者才发现,不同于其他地区,玉米地里的每个穴中都有两株苗,且每排玉米苗间的行距也宽窄不一。
“大伙儿常用的是一穴单株种植模式,即一穴只播一粒种子,每亩地约能播4500至5500株玉米。一穴双株模式是将两粒玉米种子播种在一个穴中,同时辅以宽窄行种植模式,宽行行距为80厘米,窄行行距是40厘米。这样一来,一亩地能播种7400多株玉米。”宋寿国介绍道。
他说,这项技术不仅能合理利用土地,还能通过优化种植模式和田间管理,将玉米田亩产量提升至1200公斤。“每穴种植两株玉米,可以增加每亩地玉米苗的密度,有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采用宽窄行南北方向种植,田间通风透光效果好,光合作用强,植株长得更好。两株玉米生长的时候根系连在一起,还有抗倒伏能力强、肥料利用率高的优势。”
但是宋寿国也坦言,要想让这项技术发挥实效,除了选择耐密植的玉米品种,田间管理必须十分精心,无论是播种时还是生长期,都需要有充足的水肥做基础。为了让玉米能及时“喝”上水,农场还特意在田里铺设了3万多米灌溉管道。
记者观察:
让科技成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驱动力,已成了种植户们的共识。宋寿国多年来一直醉心钻研农业技术,推广一穴双株模式,虽然每亩地要投入近千元,但是亩产量能提高400来公斤,不仅能为保障粮食安全出一份力,还增加了种植收益。在他的带动下,园区内另一个经营主体也在200亩地试行一穴双株模式。
依托泊头市绿色种养循环项目,宋寿国还将收集来的玉米秸秆与畜禽粪便制成了有机肥还田。秋播后,每亩地施还500公斤有机肥,既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培肥了地力。
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
河北隆翔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粮仓一角,麦粒堆成“小山”。记者走近“小山”,抓起一把麦粒,才发现它们都是紫黑色的。
“近期有客商找我收购这些黑小麦,每公斤出价5元,但是我没卖。我们正建着石磨面粉厂,接下来,计划将产业链条向加工业延伸,自产自销优质黑小麦石磨面粉。”王洪福说。
试种特色黑小麦,打通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之路,是隆翔福公司找到的发展新方向。
王洪福说,这些黑小麦是他特意从邯郸市馆陶县引进的特用型优质小麦品种,因富含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备受消费者欢迎。“这种小麦亩产约350公斤,磨成面粉后,每公斤能卖到9元钱,亩收益能提高不少。”
“我花高价从广西地区引进了巴马黄豆和巴马珍珠黄玉米。巴马是全国十大富硒之乡之一,珍珠黄玉米是当地的传统老品种,虽然产量不高,但是营养丰富,当地人称之为‘黄金食’。”宋寿国说,今年,农场小面积试种了巴马珍珠黄玉米,计划通过富硒管理,生产出优质玉米,再深加工成棒子面销往市场。收获的黄豆,同样计划深加工成黄豆面,实现从“从田间到车间再到舌尖”的产业升级。
记者观察:
近年来,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也越来越强,不仅生产特色产品,还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便携的小包装食品。
“将粮食加工成可携带的特色农产品,便于商品化销售,也能扩大园区品牌影响力。”宋寿国说,生产富硒生物肥也是园区的特色板块,今年,农场特意种植了100亩强筋麦,通过为农田施入富硒底肥、为小麦补充富硒叶面肥,收获了特色富硒小麦。接下来,他们也将试销小包装富硒全麦面粉,开辟加工业的好“钱”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