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5日
第07版:07

以青春之我 担时代之责

宋忠秋

为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凝心铸魂的重要作用,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本报特开设“一堂优秀的思政课”专栏,刊发一批有理论高度和实践意义的优秀思政课讲稿。——编者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如何成为一名新时代好青年?笔者认为至少应从明大势、立长志、敢担当、强意志、懂包容、长本事六个方面下功夫。

明大势

新时代青年,应当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辨方位而正则。”青年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才能保持清醒头脑,不会迷失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广大青年既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亲历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吃水不忘挖井人。新时代青年,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解答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的思想困惑,自觉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为打拼出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贡献青春智慧。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抱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为东林书院题过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启示我们,新时代青年要注重涵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将这份情怀刻在骨髓里,融入血液中,不能死读书、读死书,应更多关注国内外时事、大事,唯有如此,才能登高望远,不畏浮云遮望眼。

立长志

“雏鹰有它的志向,成为天空的霸者;雄狮有它的志向,成为森林之王。”古今中外,凡是成大事者,都是志存高远的人。青年的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志向是否远大,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新时代青年,要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

要早立志。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历史的天空里,陈胜揭竿而起留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铿锵话语;马克思中学毕业时就树立了“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目标;毛泽东17岁离开家乡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铮铮誓言;少年周恩来国难当头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强音……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青年要早立志,反之,就像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失去方向,终究达不成目标。

要立大志。沧州老乡、西安交通大学前任校长王树国曾经说:“不想跑第一的人永远得不了第一。”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青年立志,绝不能“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

要立长志。常言道,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对于广大青年而言,立长志主要体现在有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要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和人生设计。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自我、认清形势,脚踏实地做好职业规划,不眼高手低、不好高骛远,咬定目标,持之以恒,发愤图强,方能成功。

敢担当

北宋大儒张载曾有四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鲁迅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言简意赅,掷地有声。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回望我们党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无数有志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只有站着死,绝不跪下生”的陈延年、“不立功不下战场”的黄继光、“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的雷锋……他们,都是时代担当的楷模。

当今社会,担当不仅体现在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更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于家,青年要扛起重任,用爱和责任为家人筑造避风的港湾。于国,青年须事不避难,不断提高担当的能力和本领,练就一副能担事的宽肩膀,主动担苦、担难、担重、担险,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冲得上去、豁得出来。

强意志

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具有坚定的信念、明确的目标和强烈的行动意愿,就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信心,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人生海海,强意志最有效的路径就是“自找苦吃”。

1969年,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种地、拉煤、打坝、挑粪……在梁家河,知青习近平几乎什么活儿都干,什么苦都吃。回忆那段岁月,习近平总书记说,他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凭借这种信念,他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跨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让思想更加靠近老百姓;他在正定骑着自行车跑遍了县里每个村落,扎实细致地了解县情、发现问题、收集民意……

当代青年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大多数生活得很优渥,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社会,没有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累,更没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而现实中面对的工作和生活绝非一帆风顺,风雨、泥泞和坎坷是人生常态。这就要求当代青年需将“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作为人生信条,努力提高逆商、“自找苦吃”,于熔炉中锻炼,在风浪中强筋壮骨,以坚韧的心志、矫健的步履,走好人生之路。

懂包容

孔融让梨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个看似浅显的小故事蕴含的却是人生的大道理——做人要懂包容、讲谦让。

从古至今,这样的事例不在少数。“六尺巷”的故事,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故事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包容、谦让精神,令后人深思。

包容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当代青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受到父母、家人的格外疼爱。长此以往,容易形成过于自我的性格。往往看别人问题多,看自己问题少,缺乏换位思考的精神。试想,未来走入社会,如果没有一颗包容之心,人际关系会怎样?工作能否从容应对、得心应手?个人成长进步是否会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值得青年人深思的人生课题。

事实证明,懂包容、讲格局,脚下的路会越走越宽。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莫不如此。

长本事

俗话说,别人的屋檐再大,也不如自己有一把伞。家里的条件再好,都不如自己有本事。自己有本事,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能立于不败之地。说起长本事,修身、学习、专心、实践是应有之义。

根在修身。《礼记·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就是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曾国藩致诸弟,“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青年每日进一分德,就算积了一升谷,德行与日俱增,假以时日,就能拥有人生的富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受益终身。

贵在学习。古代圣贤对学习有很多精辟论述。荀子有言,“学不可以已”。陶渊明诗云,“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颜真卿勉励后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宋真宗作《劝学诗》传布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诗文虽然有时代的局限性,但无不聚焦一个真谛,即学习对人成长的重要性。青年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追求、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博览群书、提升自我、不负华年,努力成为“腹有良谋”的人。

要在专心。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曾国藩曾经说过:“用功辟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意思是说,下功夫做事,就好比挖井取水,与其挖一口井发现挖不到水就换一个地方再挖,反复折腾,还不如只守着一口井一直挖下去,用尽全力挖到井水。掘井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和工作,需要专心致志、锲而不舍,唯有如此,方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重在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想再美好,没有行动也只能沦为空想。李时珍翻山越岭、尝遍百草,撰成《本草纲目》;徐霞客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文字传承文化,留下《徐霞客游记》;袁隆平深耕田间、万遍尝试,培育出杂交水稻。当代青年,应多走出去,尽早接触社会,积极参与实践锻炼,做到知行合一、厚德强技,学好一技之长,努力成为社会四梁八柱、有用之才。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新时代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要以新时代好青年标准全面锻造自己,不负时代、不负韶华,让青春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2024-07-15 宋忠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3922.html 1 以青春之我 担时代之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