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尹 超 本报通讯员 高秀珍
在韩双喜眼里,木雕技艺拥有赋予木料生命的魔力。
今年39岁的韩双喜,是河间市级非遗项目河间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10多年来,他沉迷在木雕的世界里,一往情深。
离家学艺
韩双喜与木雕结缘,离不开家庭的熏陶。
韩双喜父亲韩焕昌是一名木匠,年轻时经常在家里做家具。韩双喜从小跟在爸爸身边,耳濡目染,对木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小时候,爷爷有一套实木家具,上面雕满了各种传统花纹,特别好看。其中有几片雕板,我到现在还珍藏着。”韩双喜说,这些雕板采用的是浅浮雕工艺,非常精美。为了了解它的制作过程,他查阅过很多资料,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对木雕有了更多了解。
不过,韩双喜真正喜欢上木雕艺术,是因为一件木雕葫芦作品。“作品以木头为材质,被雕刻成了葫芦的形状,叶片脉络清晰,藤蔓蜿蜒细长,整件作品惟妙惟肖。”只一眼,韩双喜就被打动了。
2008年,韩双喜背上行囊,只身到天津学习木雕技艺。
从打扫卫生、干零活开始,韩双喜一点点了解木雕种类,学习不同刻刀的用途,选料、打磨、着色、上光……木雕工艺繁琐复杂,韩双喜学得刻苦,却也满心欢喜。
两年后,韩双喜已经可以在师父指导下雕刻一些小物件了。有一次,他雕了一件半镂空的作品,名字叫《富贵》,这件作品在天津民间艺术展中获得了优秀奖。
如痴如醉
2012年,韩双喜学成回家,他专门腾出一个房间做工作室。从那以后,不管谁到他家来,一进院子,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木香。
韩双喜的工作室里摆满了他的木雕作品,这些作品形状各异、题材不一,但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既有自然之美,也体现着韩双喜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巧思。
为了把作品雕刻得更加生动形象,韩双喜养成了用心观察的习惯。有一次,他想以“清水出芙蓉”为主题雕刻一件作品,在雕刻前,他来到荷塘,了解荷花在不同时段的外形变化,一看就是半天,甚至忘了吃饭。他蹲下看叶背的脉络,站起看绽放的荷花,为了看清一朵藏在荷叶下的花苞,险些掉进荷塘里。
从荷塘回来时天色已暗,韩双喜一头就扎进了工作室,将自己看到的不同形态的荷花画出来,一连画了几十幅。3个月后,作品出炉,栩栩如生的木雕荷花引得众人连连称赞。
韩双喜每次创作时都全身心投入。“有一次他上厕所,两个多小时没出来,我以为他出了什么事,一看才知道,正在厕所里构图呢!”乔艳玲笑着说。
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有一次韩双喜帮妻子烧火做饭,正往灶膛添柴时,他发现了一块造型奇特的树根,然后就愣住了,连柴都忘了添。不想火烧到灶膛外边,幸亏乔艳玲眼疾手快,一把拉开了发呆的韩双喜。可韩双喜并不以为然,着了魔一样跑进工作室,在树根上勾描图案。3天后,那块树根成了一件根雕作品。
邻居们也经常十天半月见不着韩双喜,因为他没事就闷在屋里,琢磨木雕。“别人瞧不上的破木头,到他这里都成了宝贝。”说这话时,乔艳玲语气里虽然带着嫌弃,但眼里却是满满的爱意和崇拜。
初心不改
做木雕少不了耐心细致。一件成功的作品,从选材、去皮、打磨到完成,中间十几道工序,要几天甚至一个月才能完成。
10多年里,韩双喜的刻刀在木料上不停翻飞,一块块木料变身为花卉、飞禽、人物……每一件作品都凝结着他太多的心血,图纸用了一大摞,木材用了一卡车,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伤痕累累。
别人觉得苦,可韩双喜却享受着这份快乐,他说:“雕刻的过程,就是见证木料变成艺术品的过程,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近几年,韩双喜的名字和作品走出了河间,走进了全国各地的展销会。因作品雕工精细、形象逼真、颇具艺术价值,他获得了不少赞誉。
不少人想拜他为师,韩双喜不仅从不拒绝,而且不收一分钱。此外,他还经常带着木雕技艺参加非遗进校园等公益活动。
韩双喜用刻刀为一块块木料续写着新的故事。他说:“木雕是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是我们的宝贝,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