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4日
第06版:06

洞悉荒野秘境的觉醒者

——读《裁一片绿影送给你》有感

绿 窗

读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冯小军散文集《裁一片绿影送给你》,你会捕捉到绿色有多饱满多劲道,喜悦与焦虑就有多蓬勃多恼人。

冯小军不像是蹲在某湖边种豆劈柴、静思简欲的书生,更像在林间采集丰盛水滴的普里什文。他以诗意的视角,跳荡的思性去触摸自然。在与林木及其守护者的追踪对话,尤其与塞罕坝百万亩人工森林的多次“遇见”中,他重新审视了自然与人的情感,是更为复杂的彼此映照的关系。他是早期的生态观察者,山林间的亲历者,也是生态文学写作的先行者。

他以考察者的眼光步入丛林,笔下都是细节。如果不曾在林下小坐窥视过狍子的眼睛,没爬过深沟浅壑跌几个跟头,怎么知道林子的深阔性与复杂性,怎么知道枝叶滑过脸上有血痕也有清香的气息,掠过肩膀的斑驳光影有温度也有密语?我数了三篇文章,就出现了近50种有名有姓的植物,他下笔真而不虚。

抒情多容易脱离现实,而冯小军笔下既有外感,也有内美,总能比现实再进一步。去荔枝林没赶上荔枝成熟,那荔枝花呢?他从“酷似葡萄花穗般的圆锥状花序里掐下一朵小花瓣放进嘴里咀嚼,略苦,回甘。”他决不粗枝大叶囫囵过去,下笔处有专业词汇的庄重美,也有感觉的细腻惊艳。

他以执拗的天性探寻秘境,比如春天杨花恼人,于是有人盲目地砍伐行道树。他则说杨树分雌雄,只有雌树飘絮,选择雄树就好。比如他谈到补植苗木,造林初时每隔十行多栽种一行备补,使补植苗处于同一个批次,树木生长就有均衡之美。他还发现增城的山林有红荷木,树脂少,富含水分,枝叶浓密,做防火隔离带更为理想。

他以凝视者的眼睛进入丛林,文辞活色生香。形容藤蔓植物的攀缘劲儿,冯小军描摹道:“攀附并绞杀是藤蔓植物依托他人生存的手段,甭看身子软软的,却像传说中的美女蛇那样喜欢与寄主亲近。”和美女蛇扯上了关系立刻传递出一种紧绷绷的阴冷触觉,一种魔性的诡异感穿透纸背。这还不算完。冷冷的眼神从树影中淡出来:“过分亲热是会杀人的。”让你不禁扭头看去,仿佛刀尖抵住后背。他是螳螂捕蝉般的写手,文学里有电影艺术的美感。

优秀的写手都是猎手,打蛇打七寸,打着了就成功了。良好的阅读快感取决于语言创造的氛围情境。不信你看。“这儿的梨树大都不太老,也不太小,像生育期的女人那样有活力。”“一潭碧水水位降低,露出了浅白的山岩,有点像美女丰腴的小腿连及脚面,斜着伸进水里濯足。”“侧面的山体都向里倾斜,像‘地包天’的下巴。”

俯拾皆是意趣,如“待到松塔开裂,种子蹦出来……”蹦是动态的,带着声响。他会专门为了一个字而探寻几年时间,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暗”字指什么?一次次行走大明湖畔才发现,只在春天且必需孟春时节才有“柳暗”之境:“在柳梢上萦绕、弥漫,如地气蒸腾……富有活力,蠢蠢欲动的。”功夫到,寻常处即发现奇崛,他笔下的柳树,精气神立刻活了。

他以悲悯的情怀纵览天下,构建生命共同体。“树木不会思考,它的生存秘籍是适应。”这是冯小军观察树木后的灼见。他的《被移栽的树木》,字字深入到树木的内脏,感知树木的紧迫呼吸。人的一时之欢造成了一棵树的高危生态。拯救它就不要动它,创造有利于它的生存环境。他提到一旦扰乱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树木“只好修改自己的基因记忆,无奈又无奈,只好耍赖,用不落叶和不落果的畸形方式传递水土不服的消息。”

“耍赖”,拟人手法用得毫无痕迹,赋予了树以灵魂,以人的傲性小脾气,所以看到那些长势弱,甚至歪瓜裂枣的树木不要责备,其实是它生长遇到了困难后尽力地表达着反抗,至少是提醒,不要再重蹈覆辙,要尊重自然,尊重生态。

冯小军发出悲呼,人类进入了四大时代:化肥时代,农药时代,激素时代,添加剂时代,难道真的走进了死胡同?他用一篇文章提示了答案,《梁炮儿戒猎》,一个觉醒者的故事,优秀猎手变成巡护员。“弄狍子最好使的是钢丝套,打飞龙和野鸡用霰弹,打熊瞎子必须用独子儿。”正因为梁炮儿是一个老猎手,熟知下套和狩猎方法,巡山时能破获所有的套路,发现偷猎者的蛛丝马迹,一次次地阻止了野生动物被猎杀。我们需要更多的觉醒者,去带动感化身边的人,我们必须戒掉太多的欲望,自觉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大自然就会少受伤害,起码留有喘息的机会实现自愈。

冯小军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生态批判中,更没停留在绿色的自然赞美中,他的书写是向着更深层次的生态递进,即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2024-07-24 ——读《裁一片绿影送给你》有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4826.html 1 洞悉荒野秘境的觉醒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