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汝汀 本报通讯员 陈志丹 宋志敏
昨天,记者在位于肃宁县万里镇官厅村的金喜蝶针织制衣厂看到,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紧赶制订单。每个工位旁摆放的成品服装,都有1米多高。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几年随着各大电商平台热度攀升,企业线上订单量持续增加,每天发货量最高可达上万件。
在万里镇,像“金喜蝶”一样从事服装生意的企业,共有1000多家。“服装业在万里镇已有40多年历史,形成了纺织、制衣、刺绣等完整产业链,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也不断拓展。”万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年产文化衫、卫衣、保暖内衣等产品超过2亿件,全国市场中70%的文化衫、40%的保暖内衣,都出自这个小镇。
如此亮眼的销售业绩从何而来?
肃宁县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前,村民们制成的服装,需要通过物流发到北京大红门、石家庄南三条等地,再由这些中转站发往全国各地。有的商户为了开拓市场,需要带上自己的产品,到各地寻市场、谈订单。传统的销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客户数量增长,也增加了企业营销的时间和成本。
转机起源于电商产业在肃宁县的兴起。万里镇西辛庄村的崔树龙,是较早尝到电商甜头儿的人。多年前,电商在国内刚刚兴起,一件小事儿,让崔树龙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看到朋友穿了一件很吸睛的T恤,便凑上前去问:“多少钱?在哪里买的?”朋友答道:“20元,在淘宝店铺买的。”这时他联想到,自家服装工厂制作一件T恤的成本更低,质量也不落下风,如果挂到网上去卖,前景一定不错。
崔树龙很快将想法付诸实践,在淘宝开起了第一家网店。在把好质量关的前提下,他不断学习店铺运营、图片美化、直播带货等方面知识,业务日益纯熟。如今,崔树龙共有10个天猫及淘宝店铺,年销售额超亿元,带动400多人就业。
崔树龙等人的经历,点燃了电商在肃宁发展的星星之火。肃宁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大力实施“电商兴县”战略,逐步形成电商产业发展“燎原之势”。目前,肃宁电商产业涵盖了服装、鱼竿渔具、乐器等诸多产品生产领域,商户注册网店达4万余家,电商直接从业人员3万多人,间接带动从业人员8万多人,获评“全国电子商务促进乡村振兴十佳案例”。肃宁县由此获得“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县”“淘宝村百强县”等一系列荣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到,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电商作为数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发挥着越发关键的作用。“肃宁县域特色产业多属于轻工业,产品适合互联网销售,发展电商对于这些产业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肃宁县农村电子商务协会会长宋从伟说。
根据肃宁县“电商兴县”发展战略,该县依托阿里数字乡村、中国电子商会电商学院以及抖音、亚马逊等平台,与沧州师范学院、石家庄学院等高校签约合作,开展直播电商技能培训、电商宣讲会、电商主题沙龙及交流会,年度培训5000余人,不断夯实电商人才基础。整合鱼竿渔具、针织服装、乐器等优势产业资源,倾力打造“肃心匠作”区域公共品牌,通过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实现品牌美誉度和竞争力双提升。设立供应链选品中心,集聚沧州市和全国各地的优质原产地产品,免费为电商从业者提供丰富货品,加快实现“肃宁卖全国、全国卖肃宁”。强化政府引领,建设了科创中心、赋能中心、电商大厦、数字产业园等一批发展平台……
机遇当前,越来越多满怀抱负的年轻人从城市走向农村,变身“新农人”。电子商务像一根红线,一端系着广阔乡村,一端连接巨大市场,为他们施展能力提供了舞台。河北优祺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红涛,从去年起就将主要精力从石家庄转回了家乡肃宁。他说:“肃宁的电商生态很好,为我们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希望能够为完善家乡电商供应链出一份力。”